陶林二公祠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邀约南京地方士绅集资建立,供奉陶澍、林则徐,借以报答此二人的知遇之恩,以示永久追慕。
1988年移建前的陶林二公祠成为多户居民的住所
祠堂供奉陶澍(右)与林则徐(左)木雕彩绘塑像,上悬道光皇帝手书“表忠”“干国良臣”“功资柱石”匾额,左右为左宗棠手书楹联
二公祠前秋意浓
二公祠入口
前庭
这座祠堂是前后三任两江总督相识相惜的见证。祠堂原址位于南京市长江东街4号,建筑面积479平方米,院落面积683平方米。1992年,陶林二公祠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南京市举办华商大会,有关部门考虑到中山东路沿线景观以及大行宫市民广场总体改造效果, 决定对陶林二公祠实施拆移复建。2007年用拆迁后尚余349件木构件,在长江路总统府东花园复建陶林二公祠。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形制为二进三开间,由前厅、大厅、左右廊构成一个近正方形院落,院落东侧为厢房。大厅硬山顶通面阔三间12.9米,进深9.3米,高11米,前檐十四攒七彩斗拱为原件安装,雕饰精美。原建筑的两进房间由一短小回廊连接,院内植有多棵树木,前厅正门对面建有照壁。
陶澍(1779—1839)是清代嘉庆、道光两朝名臣,为官清正廉明,富有改革精神。道光五年(1825年)他由安徽巡抚调任江苏巡抚,道光十年(1830年)升任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直至病逝督署。陶澍在江苏工作15年间,也是一生政绩最突出的时期。他不惧别人攻击诽谤乃至威胁,坚决施行“漕粮海运”和“纲盐改票”,兴利革弊,轰动朝野,其整肃吏治、兴修水利、整顿仓储、赈恤灾民等举措亦为时论所推重。江南地区在他治理下,成为当时国内经济繁盛、人才荟萃区域。道光皇帝曾亲书“印心石屋”匾相赐。
陶澍的用人之道同样值得称道。他强调人才要有实学,将魏源、包世臣、冯桂芬、周济、姚莹等既具经世致用思想又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纳入幕府,包括林则徐、左宗棠在内的一批才杰俊彦也是经他发现、引荐或提拔,进而被朝廷委以重任的。
陶澍画像
陶澍自题画像
左宗棠像
左宗棠书法
1839年6月陶澍病逝于南京,他给南京留下的最重要遗产是为读书人建立一座文化圣殿:在龙蟠里清凉山下所建惜阴书舍,后发展成为江南图书馆,其藏书楼则被命名为“陶风楼”。林则徐曾撰联表达追思之情: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二公祠东厢房之道光皇帝手书“绥疆锡祜”匾额。绥为安抚意,疆即疆土,锡通赐,祜即福气,意为陶澍镇守一方,给老百姓带来福气。柱上为林则徐追思陶澍的撰联
林则徐书法 (www.xing528.com)
陶澍书法
林则徐(1785—1850)曾于道光四年(1824年)以江苏按察使身份署理江苏布政使,后任江宁布政使。1832年升任江苏巡抚期间,遇苏省水灾,他向朝廷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在保证清王朝社会稳定和赋税来源的同时,也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此外,他还改革江南乡试场规,整顿风气,因清廉自律、循法秉公而被两江境内百姓誉为“林青天”。
陶、林二人同在南京为官,私交甚厚,林则徐在陶澍进京述职或到外地巡视防务期间,曾两次代理两江总督职责。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湖广总督,才离开江苏。后人为感念二人政绩,故合建祠堂而祀之。
陶澍与另一位晚晴重臣左宗棠的相识纯属偶然。1836年左宗棠主讲于长沙府醴陵渌江书院,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回老家省亲时路过醴陵。左宗棠受醴陵县令邀请,为陶澍所住馆舍题写了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见对联内容高雅,书法秀美,又见左宗棠气宇轩昂,谈吐不俗,遂同他说古道今。左宗棠平时喜欢钻研经世致用之学,陶澍则是清代经世致用第一人,两人惺惺相惜,彻夜长谈。陶澍还拜托左宗棠教育自己惟一的儿子陶桄,从此二人结为忘年交。两年后左宗棠赴京赶考,归返时前去两江总督署拜访陶澍。陶澍以上宾之礼招待他,其间指着总督的位置对左言:“他日君当坐此,名位尚在吾右。”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当时左宗棠只是个科场上屡试不中的穷酸文人,封疆大吏陶澍却聘其为家庭教师,甚至将幼子陶桄许给其女儿为婿。可以说若无当年陶澍的鼎力相帮,就不会有后来左宗棠所建诸多业绩。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秋,一叶扁舟经辰州,泛沅江、溯湘水,向长沙行来,停泊在岳麓山下。林则徐因重病回乡疗养,途经长沙作短暂停留,为的是与相闻已久却素未谋面的左宗棠会晤。林则徐最早是从好友胡林翼那里得知左宗棠其人的。胡林翼与左宗棠同为长沙府人,又是同年出生,过从甚密。陶澍逝世后,左宗棠受托前往陶府教授陶家子弟,胡林翼也回乡常与之“风雨连床,彻夜谈古今大政”,称赞左宗棠为“近日楚才第一”,遂向林则徐大力举荐。林则徐函复胡林翼道:“承示贵友左孝廉,既有过人才分,又喜经世文章,如其噬肯来游,实所深愿。即望加函敦订,期于早得回音。”但左宗棠因侄子成亲、陶澍儿子读书等琐事缠身错失良机,不过林则徐就此记住了左宗棠的名字。据《清稗类钞》与林家相传,左宗棠与林则徐在长沙湘江舟中相见,“左宗棠晋见文忠,登船时不慎落水,左右亟予扶起,沐浴更衣,然后主客畅叙。”林则徐时年65岁,左宗棠37岁,两人一见如故,在湘江上纵论天下之经纬,畅谈旷世之抱负。林则徐坚信左宗棠终究会脱颖而出,并预言“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他还就湘舟夜话题赠一联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上联是写湘江夜话处的优美景色,下联则抒发了胸怀古今文化之豪情。
而今湖南长沙河西牌楼口湘江边竖立着林左二人的青铜雕塑,湘江夜话的故事已成为千古美谈
前檐十四攒斗拱之夜
一年后林则徐在赴广西任职途中去世,遗奏中还向咸丰推荐左宗棠这一“绝世奇才”。左宗棠则从长沙朋友处听闻噩耗,不由地痛哭失声,撰联寄托哀思:“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两人虽仅晤一面,畅谈一宿,思想上却相知相通。挽联表达了左宗棠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也道出对其坎坷遭遇的无限痛惜与愤懑。三十多年后,左宗棠独排众议力主西征,率湘军经嘉峪关沿河西走廊前往哈密,仅用三年时间就一举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新疆所有失地,实现了当年林则徐对其殷殷所望,成为继林之后又一位民族英雄。
二公祠古建樨头人物砖雕
陶林二公祠古墙檐瓦装饰造型
斗拱之美,匠心营造
二公祠之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中的陶林二公祠
清两江总督署史料陈列馆大门之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