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奉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原则。孔子办学的规模相当大,孔门弟子众多,据说有三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弟子也有七十二人。孔子的弟子,也是形形色色。孔子自己是这样说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无论是谁,只要有心学习,哪怕只带了一捆干肉过来拜师,孔子也从不拒绝,一律加以教诲。孔子是一个和蔼可亲又严厉有加的老师,从不将前来求学的人拒之门外。
《荀子·法行》中记载:南郭惠子问子贡:“孔门弟子中,怎么什么样的人都有?”子贡的回答是:“君子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想来投师的,老师都不会拒绝;想退学走人的,老师都不会阻止。如同一个医术精湛的名医,肯定有各种各样的病人前来求医;一个能工巧匠,能把弯曲不直的木头加工成精美家具和器皿。因此,孔门学子也很繁杂。”
孔门弟子的出身、个性的确各不相同,我们且来认识一下其中比较有名的几位: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他比孔子小三十岁,是最为孔子所钟爱的弟子,一再受到孔子的褒奖,孔子这样评价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孔门弟子中,颜回品质最好,“不迁怒,不二过”,学习最刻苦,对老师也最尊重。但是他一生贫贱,三十一岁就早早去世。颜回死后,孔子极其悲恸,忍不住放声大哭,他是把颜回视同自己亲生的儿子了。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子贡口才极好,孔门还有一个口才极佳的人——宰我。宰我白天睡觉,孔子讨厌他,却对子贡青眼有加。齐相田常攻打鲁国的时候,鲁国派子贡出使各国争取外援营救鲁国。子贡出使齐国、吴国、晋国、越国,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转了一圈就牵动五国之政。子贡还十分精明,他会做生意,赚到盆满钵满,富得流油。每次出使,车仆之盛,堪比王侯,又仗着身为孔子高徒,与诸侯抗礼。儒学的昌盛,与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密不可分。子贡是真正的聪明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孔子十分喜欢他。
仲由,字子路,国别不详。他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格粗鄙,喜好勇力,个性耿直,曾经对孔子相当粗暴无礼。但是,孔子不计前嫌,以礼谆谆诱导子路,而子路禀性难移,后来仍多直言,几次顶撞冒犯孔子。子路同样以政事闻名,后来死于卫国王室夺位之乱,被剁成了肉酱。孔子得知后,十分悲恸,从此不食肉糜。子路死后没有多久,孔子本人也因病离世。
曾参,字子舆,鲁国人,他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曾参是有名的大孝子,他的继母经常虐待他,而他越发孝行谨慎。有一次因为自己的妻子给继母蒸的梨不熟,他居然把妻子休了。还有一天,他去地里锄草,不小心弄断了一棵秧苗,他的父亲曾点大动肝火,操起一根大棍打得他昏死过去。曾参苏醒后,马上强装出一副活蹦乱跳的样子,表示自己没有受伤,目的是让父亲安心,然后又强装欢快进屋弹琴,以免父亲还为这事感到内疚。曾参这么做,可能真的有点过分了,即便孔子听说了此事,也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孔子的意思是:明知道老父亲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狠暴打自己,还不赶快跑走躲开?如果真的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上恶名吗?孔子的理由,在今天看来似乎也有些过分。曾参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孔子请罪。
闵损,字子骞,鲁国人。他比孔子小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赞他的孝道。闵子骞不仕大夫,不食官府俸禄,品格十分高尚。山东省济南市至今有一条以闵子骞命名的路——“闵子骞路”,这条路就在山东省最高学府山东大学旁边,闵子骞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当代的莘莘学子。
冉耕,字伯牛,鲁国人。他也是以德行著称。冉伯牛曾经得过恶疾,有人说是麻风病,十分难愈。孔子本人亲自去探望卧病的学生,一看到冉伯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孔子来不及走进屋里,情急之下直接从窗子伸进手去。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窗子是没有玻璃的。孔子紧紧拉住冉伯牛的手,连连叹息感慨道:“怎么能让这个人得这种病呢!怎么能让这个人得这种病呢!”在病痛面前,孔子甚至开始怀疑并质询命运了。
冉雍,字仲弓,鲁国人。他跟冉伯牛属于同一宗族。仲弓的父亲是出了名的恶人,但是仲弓并没有因为父亲的罪过而遭到孔子的嫌弃,相反,孔子认为仲弓本人很有才干。他说:“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南面就是坐北朝南,也就是指挥江山,掌管社稷。有资格担当一国之君这一重任的人并不多见,可见孔子十分认可仲弓的才干。
冉求,字子有,通常称“冉有”,鲁国人。他与冉耕、冉雍是同族。冉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曾经做过鲁国权臣季氏的管家。尽管孔子对于季氏家族十分不感冒,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将冉有拒之门外。冉有多才多艺,以政事闻名,在“孔门四科”中,是政治“课代表”。冉有深谙政治,因为他这个人最擅长锦上添花、趋炎附势,所以孔子并不喜欢他。他为季氏聚敛财富的时候,孔子生气地让弟子们去“鸣鼓而击之”——大张旗鼓地讨伐他。(www.xing528.com)
卜商,字子夏,晋国人。他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子夏学习不错,曾经因为对《诗》钻研得深入透彻而受到孔子赏识。孔子去世后,子夏在西河施教。他治学非常严谨,敢于大胆质疑经史之谬误。当听到有人说史志中有“晋师伐秦,三豕渡河”的说法时,子夏当即质疑道:“‘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带着这个疑问,读史志的人请教了一个学问大家,证明果真如子夏所说,是“己亥”之误。子夏因此而名重天下,卫国人将他奉为圣人,魏文侯尊他为老师,并向他咨询国家大政。
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鲁国人,口才极好。可能开始的时候,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博得了孔子的好感和喜爱,可是后来光说不练,白天睡觉,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宰我也因此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经常拿话来噎他。有道是,会说是福,口才好是老天赐给他的巨大财富,宰我也凭借口才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但后来参与田常作乱被杀,株连宗族。孔子对此感到耻辱,并把宰我作为反面教材。所以,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孔子是这样说的:“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始我对人比较轻信,人家说什么,我就听信了什么。后来,我不这么容易听信别人的说辞了,而是要看看他究竟做了什么,是否能兑现说辞。而且,孔子还补充了这样一句——“于予余改是”——是宰我叫我改变了做法,教我学会了如何观察衡量人。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人。他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或作四十九岁)。这个人相貌丑陋,孔子开始不太喜欢他。后来他南游江淮,为人果敢,率直重诺,从游弟子多达三百人,声名鹊起。孔子听说后,不无感慨地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看来,颜值确实重要啊,就连孔子也偶尔会犯以貌取人的毛病。但是,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这一点却是难能可贵的。
原宪,字子思,宋国人,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子思为人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去世后,他退隐草泽中。子贡在卫国为相时,曾摆着大排场去过子思家,看到他衣冠褴褛,子贡心里有点瞧不上,就说:“您居然乐于过这种清贫的日子,真是有病!”子思答道:“我听说,没钱是贫穷;辛苦学道后却不奉行,才是有病。像我这样,是贫穷,而并非有病。”子贡感到惭愧,后悔自己说错了话。
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据说,公冶长身怀绝技,能听懂鸟兽的语言。用现代标准衡量,可能是个优秀的禽类或动物学家。不仅如此,公冶长为人还很有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可妻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公冶长是个好老公,哪个女人嫁给他都是福气。孔子还真把他招做了自己的女婿。孔子的择婿标准,值得后人学习参考。首先,得有一技之长,公冶长精通鸟兽语言,就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长处;其次,为人一定要厚道!孔子怎能安心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托付给一个不厚道的人呢?
南宫适(《史记》作南宫括,古代“括”“适”同音),字子容,鲁国人。他为人有大智慧,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个人真是君子啊,品行高尚得很呢!”孔子把自己的亲侄女——跛脚哥哥孟皮的女儿嫁给了他。孔子为侄女挑选老公,同样注重品行。
宓不齐,字子贱,鲁国人。他比孔子小三十岁(或作四十九岁)。宓子贱做过单父宰,为人有才智,而且心怀仁爱,政绩卓越,孔子称赞他是君子。
高柴,字子羔,齐国人。他比孔子小三十岁(或作四十岁)。高柴姓高,却长得矮,他是个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也很丑陋。孔子开始以为他愚钝,不怎么看重他。高柴曾被子路提携,作了费郈宰。后来卫国发生内乱,卫出公父子争夺君位,子路为了捍卫自己的主子惨遭杀害,高柴则全身而退。孔子称赞他足够机智,能明哲保身。
曾点,字子皙,曾参之父,他曾经拿着大棒差点把亲生儿子曾参打死。有一次孔子曾经让弟子们各言其志,唯独称赞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的潇洒情志。由此可见,曾点这个人有一些道家情怀。
孔门弟子中,孟懿子、司马牛是贵族子弟,仲弓出身贫贱,颜回家清贫到箪食陋巷,子思家简陋到蓬户瓮牖,子贡曾经迫于生计去做买卖,子路粗野鲁莽,子羔身材矮小,澹台灭明相貌丑陋……弟子们之间年龄差距也很大,有的甚至父子同窗,这正是孔子“有教无类”的具体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