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离开鲁国来到卫国,曾约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引起子路不满。卫灵公与南子还让孔子作为次乘一起坐车招摇过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话,就是孔子对卫灵公的评价。这句话,不仅表露出孔子对卫灵公的失望,大概也暗含着对自己会见南子并跟她一同乘车招摇过市的懊悔吧。
孔子在卫国期间,卫灵公曾经向孔子请教排兵布阵,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史记·孔子世家》)那么,孔子当真只重视礼仪而不屑于军事与兵法吗?事实未必如此。
孔子曾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还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可见在孔子的治国理念中,军事与礼仪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顾此失彼。那么,孔子对卫灵公所说的“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似乎应该理解为他对卫灵公深深失望之际的冷言拒绝。果然第二天,卫灵公跟孔子交谈时,空中飞来一群大雁,卫灵公仰头看雁,对孔子心不在焉。孔子于是离开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后,决计西行投奔晋国的赵简子。赵简子很有作为,孔子开始是寄希望于他的。但是当孔子走到黄河边上时,听说赵简子杀害了两个贤人,不由得临河而叹。我们似乎可以想见孔子站在黄河岸边感叹的情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滔滔河水,孔子大概想起了如流水般逝去的岁月,从而由衷感慨吧。世间,无一不是泅水的人,都在时间的河流里徒劳地挣扎。
显然,赵简子也不是他心中所期待的执政者。孔子不得已返回卫国,然后又去了曹国和宋国。在去往宋国途中,孔子与弟子习礼于枟树之下,宋国司马桓魋想害孔子,派人把大树砍倒。孔子微服而行,逃到郑国,郑国也不接待他,只好取道前往陈国。
孔子六十岁时,季康子派人召见孔子的弟子冉求。孔子意识到鲁国将要重用冉求,临行前,孔子对冉求说了这样一句话:“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这一天,孔子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归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史记·孔子世家》)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后生有才干、有出息!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子贡闻听此言,明白孔子渴慕回到鲁国。为冉求送行的时候,他叮嘱冉求说:“假如回国受到重用,一定别忘了举荐咱们的老师孔先生啊!”(www.xing528.com)
公元前489年,吴国伐陈,孔子离开陈国经过蔡地去往负函时,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七日,弟子们都因为饥饿病倒了,孔子依然弦歌不止,这成为广为传颂的轶事。楚昭王打算重用孔子,特地派人奉上厚礼来聘请,并有意把书社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但是,昭王的计划遭到令尹子西的强烈阻拦,即将到来的机会再度化为泡影。由于孔门弟子多仕于卫,在弟子们强烈要求下,孔子返回卫国。
直到公元前484年春天,齐国进攻鲁国,冉求率领季孙氏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大败齐军。季康子问他如何学会领兵作战的,冉求回答说是跟孔子学习过兵法,乘机向季康子推荐了孔子。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持厚礼迎请孔子归鲁,孔子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鲁国最终没能重用孔子,孔子于是专心聚徒讲学并从事文献整理,删订《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春秋》等。
孔子一生孜孜追求的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不得已发出了“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的感慨,表现出他备受打击后极度失望的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