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该如何定位自己?该站到哪个队伍里?这是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
那么,到底应该引谁为同道呢?孔子说:“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做人要忠信,不忠不信的人,不是我们的同类;不如自己的人,不要跟他走得太近并成为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如果适逢治世明君,身处贫贱,那是一种耻辱。因为,世道清明,正是有才干的人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机,如果身处贫贱,说明你没有才干,或者没有足够的智慧去争取到展露自己才干的机会。相反,如果世道混乱,君主昏庸,在这种情况下出仕为官并博取到富贵,那只是一种耻辱,因为这些所谓的荣华富贵当然是来路不正的。
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还体现在他对持不同主张和信仰之人的态度上。(www.xing528.com)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孔子在离开叶县返回蔡国的路上迷了路。这时,长沮和桀溺正一起在地里干农活,孔子师徒一行路过,孔子打发子路去问一下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接着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正是。”长沮说:“那你不用问了,他就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您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接着说:“你就是鲁国那个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正是。”桀溺说:“天下到处如洪水猛兽一般,你们跟谁去改变这种现状呢?而且与其跟随避人之士,为什么不跟随我们这样的避世之士呢?”说完,头也不抬地继续干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能与禽兽为伍,我不同世人打交道还跟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用费这个劲了。”
这件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之际,当时的孔子大约六十岁,刚刚进入所谓“耳顺”的年纪,事业上正遭遇着各种不顺,四处碰壁。长沮和桀溺是两位高蹈避世的隐士,属于道家人物,奉行跟儒家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跟积极用世的孔子完全是两路人。孔子因而发出了“鸟兽不可与同群”的感慨,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自己之所以如此孜孜不倦地努力,就是因为天下无道,而他的理想,就是弘扬大道,希冀天下大治。所以,他从不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态度,他必须要为理想而奋斗。孔子一生都在寻求施展自己才干、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