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圣人可以“不知而行,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是因为圣人有渊博的学识。想要有圣人那样渊博的学识,就要努力钻研学问,钻研道,达到无为的程度,这样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努力学习,学问就会日益增长;努力学道,对道的无知就会日见减损。减损又减损,从而达到做事从不违背道的境地。没有作为是因为事情已经完成,按天道的要求,已没有什么可做的了。取得天下要符合规则,规则是在取天下时天下要安定无事;如果在取天下的过程中有违背道的事发生,那就达不到以无事取得天下的目的。
〔解析〕这一章老子针对《周易》损、益两卦的观点提出自己对损益的看法。《周易》认为,损益的根本在于利民。损卦是用王公迁都来说明权力的损益之道是损下益上,也就是要减损下面的权力而增益上面的权力,王公最终实现集权专制;益卦是用君王帮助王公迁都来说明有所益是损上益下,益下是朝廷固有的规则。老子认为,损卦和益卦都没有抓住损益的根本。损的根本是“为道日损”,益的根本是“为学日益”。也就是说,努力按道去做,做事不符合道的情况会日渐减损;努力学习,知识会日益增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减损又减损,做事就会越来越符合道。做事符合道,就不会发生《周易》损卦在开始建都时选址不当的问题,选址得当就不需要迁都,民众的利益也就不会受损,君王就不用去损上益下,帮助王公迁都。而最初选址不当是由于没有做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因此才有后来的被迫迁都。(www.xing528.com)
“取天下常以无事”,老子在《道德经》中不提周天子,只提王侯;不想恢复周天子的权威,只想将王侯培养成圣人。他认识到周王朝就要完结了,被人取代是早晚的事,只是希望圣人能以“无事”取得天下。所谓“无事”,就是在取天下时不采用革命的方法,而是用规则去取代,这个规则就是只有圣人能取天下,而且是以“无事”取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希望王侯成为圣人,会以“无事取天下”。“及其有事”,说明为王侯还不是圣人,“有事”是要强兵称霸,这样做难以取得天下。《周易》震卦“有事”,文王和帝乙在缔结婚约时发生争执。震卦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是说有如雷电往来轰鸣,打得很厉害,文王和帝乙在进行谈判,双方互不相让,争执激烈,给缔结婚约之事带来危险。双方的意图都不是让婚约缔结失败,但是缔结婚约事关文王的朋友,帝乙要文王放弃朋友,文王则要求帝乙不能征伐自己的朋友,双方互不相让,发生争执。老子看到震卦“有事”,诸侯之间在进行实力整合。现实中诸侯联盟一旦形成,圣人将难以“取天下常以无事”。圣人如果在“有事”的情况下强行取天下,也就与诸侯无异,不能称为圣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