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成若缺,道德经易诠,解析老子大成之缺陷

大成若缺,道德经易诠,解析老子大成之缺陷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所说的大含有道的成分,所以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之大,既与大小之大有关,也与道有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的成就好像都存在着缺陷,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成就,不会有弊病。老子认为,即便井治获得大成功也会有缺陷,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问题,井治成功就会没有弊病。三次授予,三次被收回,最终被剥夺。

大成若缺,道德经易诠,解析老子大成之缺陷

题解〕不但要知足、知止,追求长久,还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不然就难以做到长久,也难以用清静来治理天下。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大的成就好像都存在着缺陷,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成就就不会有弊病;大的盈满好像非常虚空,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盈满就不会有穷尽。大的直好像很弯曲,大的巧好像很笨拙,大的辩论好像反应很迟钝。躁动能战胜寒冷,冷静能战胜发热,清与静是天下治理的正道。

解析〕这一章老子针对《周易》井卦等卦,对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子认为,《周易》没有讲清大成(井卦)、大盈(乾卦)、大直(坤卦)、大巧(渐卦)、大辩(讼卦)的特点。老子所说的大含有道的成分(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所以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之大,既与大小之大有关,也与道有关。不符合道,就没有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的意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的成就好像都存在着缺陷,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成就,不会有弊病。用道来衡量大成,道处在不断运动中,不会停顿在大成上,大成只是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问题,大成之后新的问题会随之出现,需要不断前进才能与道同行。《周易》井卦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上六是说,井经过治理,有井水可用,打完水不要将井盖上,因为井属于公用而非私有。人们有诚信,能自觉按需求打水,会对君王吉祥,对民众吉祥,对井吉祥。象传说,要真正做到对君王吉祥,对民众吉祥,对井吉祥,就要像革卦之革,对井治进行彻底变革,革除井治的弊病,这样才能获得井治的大成功。老子认为,即便井治获得大成功也会有缺陷,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问题,井治成功就会没有弊病。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的盈满好像非常虚空,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盈满就不会有穷尽。道的特点是“用之不足既”,所以符合道的盈好像很虚空,虚空就不会盈满。道“用之不足既”,所以“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周易》鼎卦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六五是说,鼎耳为黄色,黄代表坤,是说鼎具有深厚的德,能倾听到天下民众的呼声;鼎杠用金制成,金代表乾,金制成的鼎杠可以让鼎的行走符合天道,预测对清除小人有利,对民众有利。象传说,鼎耳为黄色,黄代表坤,是说鼎具有深厚的德,能倾听到天下民众的呼声。鼎的行为符合天道、符合民众的心愿,鼎内会盛满民众所需要的食物。老子认为,“鼎黄耳,中以为实”不如“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也就是说即便鼎内盛满食物,也有食尽的时候;君王心中装着民众,就不会盈满,而会竭力为民众谋利益,民众受益无穷。(www.xing528.com)

“大直若屈”,大的直好像很弯曲。符合道的大的直好像很弯曲。“大象无形”,大直是一种表象,道无形,因此不能认定道一定是直的,看似弯曲的道反而是直道,所以“大直若屈”。《周易》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是说坚持做事的原则,讲究做事的方法,所采取的措施稳妥安泰,不该做的事不去做,该做的一次性做好,不反复,没什么不利。老子认为,坚持原则为直,这样的直仅是一般的直,大的直不会一直到底,会曲折迂回,就像真的弯曲了一样。

“大辩若讷”,辩论大的问题,反应好像很迟钝。大辩是在大的问题上涉及道,如何用道解决大的问题,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涉及面也很广,不经过周密思考,难以给出答案,所以“大辩若讷”。《周易》讼卦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是说没有功绩,靠口齿伶俐与人争讼,得到君王赏赐的绶带,因此遭到群臣的质疑。三次授予,三次被收回,最终被剥夺。老子认为,上九靠口齿伶俐与人争讼,不符合争讼的规则。大的辩才不会逞口舌之快,而是“大辩若讷”。

“躁胜寒”,躁动能战胜寒冷。寒代表什么?一是外部环境不利,二是胆寒。这两种情况都会使人却步。躁为躁动,也就是情况紧急。面对寒,不能四平八稳地去应对,而是需要以躁动来解决寒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能一味以静和不争来解决问题。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至其道,至坚冰也。”初六是说,踩到霜就已知道,坚冰很快会随着寒气到来。象传说,踩到霜就已知道,坚冰很快会随寒气到来。霜必始于寒气的凝结,逐渐变成坚冰。君子经过坚冰的锻炼和考验,顺从坚冰到来的规律,就能适应坚冰的环境,不会受到坚冰的伤害。冰为寒,《周易》坤卦初六是以顺来适应寒。老子认为对寒不能顺,而应以躁动来战胜寒冷。“躁胜寒”有实事求是之意,是在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

“静胜热”,内心的燥热,要用冷静来战胜。《周易》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是说孤傲之人独自旅行,在路上看见背上涂满了泥的大猪在拉车,车上载着一车鬼。于是孤傲之人将弓拉起来,然后又将弓放下。看清不是鬼而是人时,又怀疑是强盗,再一看原来是娶亲的。孤傲之人前往,遇到大雨会吉祥。夬卦九三:“壮于,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是说君子只能将对小人的愤怒表现在脸上,没有别的本事。因一时气愤而与小人斗,会有凶险。愤怒中的君子决定与小人以死相拼,在没有人跟随的情况下,边走边想与小人相拼的办法。想法不断产生,又不断被自己否定。遇到大雨,君子被浇透,无法继续行走。君子将心中的怒气转向老天,不再前往,没有过错。老子认为“静胜热”,睽卦上九中的孤傲之人和夬卦九三中的君子,他们的行为都是头脑发热所引起的,需要用冷静来战胜头脑发热。孤傲之人和君子头脑发热,受影响的还仅是个人;如果王侯头脑发热,会搅动天下不得安宁。

“清静为天下正”,清与静是天下治理的正道。清是道清楚,道清楚则德明确,做事就不会违背规则。不争会有静,无为会不争,不争有静才能返回根本,这是天下治理的正道。但清与静不是凭空来的,是通过“躁胜寒,静胜热”而得到的,是经过治理得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