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善于做事,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要善于知,善于守。善知善守要靠“常德”。“常德”充足,有所知不会迷失方向,有所守能坚持根本,会成为栋梁之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知道如何雄壮,却甘于守护雌柔,为天下溪流所遵循的规则。为天下溪流所遵循的规则,就不会背离德的一般规则,回归婴儿的纯真状态。知道得很清楚,也很明白,却甘于守护不清不明,为天下做事的模式。为天下做事的模式,做事遵循德的一般规则,所做的事就不会出现差错,于是返回无的极点,也就是返回根本。知道荣光,却甘愿守护屈辱,为天下的山谷。为天下的山谷能容纳一切并养育万物,符合道的德才达到充足,于是回归于朴实。树木成材后为朴,可以做成各种器具。圣人利用它,则可以作为朝廷的栋梁,所以不会将可以用来制作大器的材料切割成小的材料。
〔解析〕这一章老子在教育《周易》中的君子和《道德经》中的士人要懂得知与守的关系。一般人是知雄守雄,知白守白,知荣守荣。老子认为,这样的知守不符合道:雄、白、荣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守持雌、黑、辱才能得到。知靠学习,守靠德。德在事物成长、士人修身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常德”是符合规则的德。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本,也就有各自的道与德。道为根本,也为规则,所以“常德”是符合规则的德。德不符合规则,相当于无德。没有“常德”,所知所守会背离道;有“常德”,所知所守符合道,就能回归到纯真和根本,回归于朴实,最终成为栋梁。
老子认为,正确的知与守可以让君子和士人成长为栋梁之材,被圣人赏识,可以辅佐圣人治国。这说明老子著《道德经》不光是为培养圣人,也兼带培养君子和士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雄”,知道何为雄强。雄强代表阳刚和强大。“守其雌”是守持雌柔,柔可以胜刚,雌柔可以胜过雄强。“为天下溪”,大河的源头是溪流,溪流是大河的根本。溪流开始很弱小,只要“守其雌”,能量就会逐渐增加,最终成为大河。君子能“守其雌”,“常德不离”,最终会成为栋梁。“常德不离”就能随时返回根本。根本如同婴儿。婴儿最柔弱、纯真,代表根本。君子“常德不离”才能返回到纯真和至柔。纯真会无私,至柔为根本。无私才能成其私,至柔才不可战胜。《周易》屯卦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初九是说,徘徊于谤木之下,安居不动,预测会有利。有利于创建王侯之业。象传说,虽然徘徊于谤木之下,但君子的愿望是创建王侯之业,是要走正道。君子以高贵的身份深入民众,虚心听取民众的意见,大得民心,受到民众的拥护。老子认为,屯卦初九君子“知其雄”才有“建侯”的决心,“守其雌”才会“以贵下贱”争取民心,君子“常德不离”,能“复归于婴儿”,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知其白”是对如何做事看得很清楚也很明白,有如《周易》涣卦武王知道可以通过革命来推翻殷纣。“守其黑”是守持不清楚、不明白。从涣卦来说,“黑”是武王对如何革殷纣的命还有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守其黑”可以使“黑”减少,使“白”增加,会有利于革命。涣卦九二:“涣奔其机,悔亡。”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九二是说,天下的反殷力量如同洪水,在按武王设计的革命路线奔流。担心反殷力量不顺从的悔恨消亡。象传说,天下反殷力量如同洪水,在按武王设计的革命路线奔流,武王实现了将天下反殷纣力量纳入革命道路的愿望。“知其白”是“涣奔其机”,武王知道如何将反殷纣的力量联合起来。“守其黑”是分散的反殷力量为黑,武王不完全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通过“守其黑”就可以将反殷纣的力量逐渐团结起来。(www.xing528.com)
“为天下式”,武王伐纣可以成为天下人做事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善于“知其白,守其黑”。
“常德不忒”,德是一种践行道的行为,在按模式做事时,德的行为符合规则,“白”会不断增加,“黑”则不断减少。如果“白”减少、“黑”增加,就是德的行为不符合规则,出现了错误所致。
“复归于无极”,于是返回到“无”的极点。要从现实之“有”中,回归于过去之“无极”,就要在现实之“有”中探求过去之“无”,之后再从过去之“无”中去探求过去之“有”。当在“无”中求尽过去之“有”时,也就到达了“无”的极点。人们在对“无极”的探索中,对“无”和“有”的交替存在着无知,无知会面临着“黑”,“黑”会阻碍对“无极”的探索和追求。通过“守其黑”,就能将无知逐步克服掉,达到全“白”的程度,也就达到了“无”的极点,回到了根本。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道荣光,甘愿守护耻辱,就像山谷可以容纳天下。《周易》泰卦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是说葫芦的才能在荒废,只被用来渡河,渡过河不远就被遗弃。朋友得到葫芦的帮助,脱离了危险。葫芦得到验证自己行为是否高尚、是否符合道的机会。老子认为,葫芦知道什么是荣光,却甘愿守护住被人遗弃的耻辱,葫芦具有天下人少有的胸怀,这种胸怀犹如山谷,可以容纳一切,培养出优秀的品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为天下谷”,老子赞赏葫芦,因为葫芦如水,能“处众人之所恶”,但只有“谷”才能容纳藏污纳垢之水。做到这一步,“常德乃足”,也就是符合规则的德才算充足。“复归于朴”,德充足之后会回归到朴实,朴实如未经加工的木材。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朴散则为器”,树木成材后可以做成各种器具,也就是说君子和士人成才后可以做任何事情,而且能做好。“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王侯为圣人,会重用具有“常德”的君子,君子可以帮助王侯实现无为而治。“故大制不割”,所以用来制作大器物的材料不会被分割成小的材料,栋梁不会被分割做成其他器物。君子是栋梁之材,要被赋予重任,否则就是浪费人才。在《周易》随卦中,孝王重用反对过自己的君子,任命君子为军队的统帅,平息了“小子”分裂。老子认为,随卦君子是栋梁之材,虽然反对过孝王,但在转变立场后得到孝王重用,孝王做到了“大制不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