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老子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奥妙,要解开这些奥妙,就要对道与名、“无”和“有”有正确的认识。正确认识道,才能正确认识道在事物中的作用;正确认识“名”,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认识“无”和“有”,才能掌握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否则就不能进入“众妙之门”,也难以知晓事物变化的奥妙。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
〔译文〕决定事物根本的是道。大道是道的总称,又分“可道”与“常道”。“可道”即适宜之道,也为特殊之道;“常道”为恒常之道,也就是一般之道,恒常之道不是适宜之道。人们对所认识的事物都要进行命名,能正确认识事物,命名才能适宜。“可名”为适宜的命名,也是反映特殊规则的命名;“常名”是反映一般规则的命名,反映一般规则的命名不是反映特殊规则的命名。“无”,可以称作天地的开始;“有”,可以称作万物的生母。所以掌握了“无”的变化规则,就可以观察到事物变化的奇妙;掌握了“有”的变化规则,就可以观察到事物变化的临界点。“无”和“有”在事物的变化中同时出现,只是名称不一样,但同样神奇玄妙。“无”中生“有”就很玄妙,“有”中又存在着“无”,“有”中之“无”又酝酿着未来之“有”,就更加玄妙。掌握了“无”和“有”的变化规则,就打开了通往一切奥妙的大门。
〔解析〕老子认识到,人们要探索事物的奥秘,先要对道与名有所认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由道决定的,也要依靠道的帮助,道是在以规则帮助万物。名代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只有知晓道在事物中所起的作用,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所认识。同样,只有真正认识事物,有所为才会符合道,才能按规则去做。人们之所以认为事物存在着很多奥妙,是因为没有掌握事物的变化之道。这个变化之道,存在于“无”和“有”变化规则中。不能真正认识“无”和“有”的变化规则,就不能真正了解事物,就不能正确命名,也就不能破解事物的奥秘。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对《周易》之道的总结和再认识。《周易》之道为乾坤之道,集中表现在乾坤两卦中,也表现在《周易》阴阳爻的变化中。《周易》阳爻代表天道,阴爻代表地道。老子认为道的总称为大道,大道又分成“常道”与“可道”。《周易》阴阳爻所代表的天地之道只是一般的道,即“常道”,并不是“可道”;“可道”为适宜之道,也就是特殊之道,只有适宜之道才能使具体事物发生变化。“常道”不能代替“可道”。通过分析《周易》六十四卦的内容,可以看出《周易》是以乾坤两卦为主导,确定了卦的运行规则,其他卦要遵从乾坤两卦所制定的规则。《周易》感觉到有“常道”与“可道”存在,也在不自觉地运用“常道”与“可道”来编辑六十四卦的内容,但没有明确提出“常道”与“可道”的概念。用老子的观点来看,乾坤两卦为“常道”,其他卦为“可道”。“常道”确定了卦的运行规则,“可道”体现了具体事物变化的规则。“可道”不违背“常道”,也就是不违背道的一般规则,但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则。在“常道”和“可道”的引领下,《周易》六十四卦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真实场景。老子把道分为“常道”与“可道”,将《周易》感觉到但没有真正认识到的东西挖掘出来,让中国古人对道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贡献。
《周易》乾卦初九:“潜龙勿用。”是说龙深潜于潭渊,没有轻举妄动。龙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个困难是由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所决定的。乾对初爻的规定是难,因为难,龙才需要“潜”,“潜”可以应对难。乾对难的要求为保,龙通过“潜”可以在困难中等待时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潜龙勿用”反映的是“常道”,是应对难的一般方法。卦不同,所面对的难也不同。“常道”可以指导“可道”,也就是可以指导适宜之道去克服具体困难。如屯卦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初九是说,徘徊于谤木之下,安居不动,预测会有利。有利于创建王侯之业。象传说,虽然徘徊于谤木之下,但君子的愿望是创建王侯之业,是要走正道。君子以高贵的身份深入民众,虚心听取民众的意见,大得民心,受到民众的拥护。初九君子要创建王侯之业很难,难在争取民心。要争取民心,就要奉行亲民之道,“以贵下贱”,才能大得人心。乾对初爻的要求是保,即保护、保证。君子创建王侯之业很难,要保证自己的亲民行为符合正道,民众的利益能得到保护,这样会有利于克服困难。按“常道”的一般规则,屯卦初九在开始阶段遇到困难时,要采用“潜”的方法。“潜”就是搁置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做法,实事求是地面对困难,用“可道”找出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这个“可道”就是“以贵下贱”,获得民众拥护。
“名,可名,非常名。”名为命名,老子认为命名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才能正确命名,这个正确命名就是适宜的命名,而不是一般的命名。一般的命名仅是类似,类似就不能准确;只有真正认识事物,命名才能准确。老子认为,《周易》能正确认识事物,对六十四卦的命名就会适宜;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命名也就不能完全适宜,例如丰卦。丰卦的前卦为归妹卦,讲述的是帝乙归妹的故事。“帝乙归妹”是殷王朝开始衰落的标志,促成了文王之丰,所以丰卦应反映文王之丰。但丰卦反映的内容是文王以丰来掩护武王,丰在丰卦中是形容遮盖很大,大到能将天遮盖住,所以叫丰卦。按老子的观点,丰卦的命名就不是适宜的命名。(www.xing528.com)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无”和“有”在《道德经》中是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与天地、万物的根本密切相关。老子认为天地开始于“无”,“有”是万物的母亲。“无”和“有”的变化有无穷奥妙,在产生了天地和万物之后,“无”和“有”仍在事物的生长变化中发挥着作用。
事物的变化奥妙无穷,老子认为这个奥妙存在于“常无”与“常有”的变化之中。“常”为规则,也就是说“无”和“有”的变化按“无”和“有”的变化规则进行。观察“无”是观察新事物诞生前是否具备诞生所必需的条件,条件不具备、不符合规则,新事物不会诞生;观察“有”是观察事物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质量互变需要条件,达不到条件要求、不符合规则,就不会发生质变,新事物也就不能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瞬间会有新事物产生,观察的对象就是事物在临界点时的变化。“无”和“有”变化的奥妙,就存在于规则之中。老子认为“无”和“有”变化的规则是:第一,“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在某个特殊时刻,“无”和“有”同时出现。这个时刻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时刻,是新生事物就要诞生还没有诞生的时刻,就是“无”就要生出“有”还没有生出“有”的时刻。此刻说“无”却“有”,说“有”却“无”,“无”和“有”共同存在。之后“无”和“有”按各自的规则,分别存在。第二,“无中生有”、“有无相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无中生有”,之后“有无相生”。人们通常是通过已知的事物来探索和发现新事物。新事物没有被发现之前是处于“无”的状态,这个“无”为“有”所生。人们可以通过“有”去探索“无”,探求“无”的过程就是探索未来之“有”的过程,新“有”通过“无”而在旧“有”的基础上诞生,于是就完成了“敝而新成”的转变。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和“有”同时出现,只是名称不一样。从“敝而新成”的角度来看,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诞生的。在新事物没有诞生前,旧事物为“有”为“敝”,新事物为“无”,新事物诞生的基础是旧“有”通过“无”而酝酿着新“有”。在新事物即将诞生还没有诞生之时,既为“无”也为“有”,“无”和“有”同时出现。新事物夭折会归于“无”,诞生则归于“有”,之后“无”和“有”以各自的规则继续发展变化。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无”中存在着万物诞生的玄妙,“常有”中存在着万物质量互变的玄妙。万物从“无”的变化规则中诞生,又从“有”的变化规则中发生质变,这两种变化已经很玄妙。“无”中生“有”后,“有”中又存在着新“无”,新“无”中又存在着未来之新“有”。条件具备,“有”中之新“无”会生出新“有”,就更加玄妙。“无”和“有”的变化使世界充满了玄妙,掌握了“无”和“有”变化的规则,就打开了通往所有玄妙的大门。
《周易》变化的奥妙表现在阴阳爻的变化之中。《周易》各卦,阴阳在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阴居阳爻之位是道难行,阳需要阴的帮助;阳居阴爻之位是阴迷失方向,需要道的指引,也就是阳的指引。阴阳强行占位,是违背道,会有凶险产生。通过六爻的变化,事物完成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老子看来,阴阳爻的变化并没有完全表现出事物变化的奥妙,因此观察阴阳爻的变化,不如观察“无”和“有”的变化。弄清“无”和“有”的变化规则,是观察一切事物变化奥妙的大门。《周易》阴阳爻的变化实际上也充满了奥妙,这个奥妙主要是表现在卦的运行规则上。《周易》的作者是根据卦的运行规则来编辑卦的内容的。人们没有弄清《周易》的运行规则,也就难以弄清《周易》的内容。弄清《周易》卦的运行规则,才能破解周易的奥秘。《周易》卦的变化规则也可以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形容。
[1].本书《道德经》原文以王弼注本为底本,若其他版本有文意较优之处,则以“() []”形式标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