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这是“学习”一词最早的由来。我们从小到大的所有行为和能力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人类发展至今,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一种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1.什么是“学习

在我国古代,学与习是分开解读的。《辞源》中指出:“学”仿效也。即通过观察,模仿、复制、内化来获得知识、技能,可以理解为练习、复习,是通过巩固训练来提升个体的某项技能,以适应现实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这是“学习”一词最早的由来。

我们从小到大的所有行为和能力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人类发展至今,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一种学习。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动物和人为了生存下去,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生存经验。学习对个体生存所产生的作用,其重要程度,在各种动物之间差异非常大,越高等的动物,生活的方式越复杂,本能行为的作用也越小,学习的重要性就越大。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较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都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是最大的。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在很多方面相比都处于劣势,如老虎大象等大型动物的身体更加强壮;再如人类的婴儿与初生的其他动物相比,独立能力非常低,自然环境适应能力极其低下,可以说,离开父母家人的养育和照顾,人类的婴儿是无法独立生存的。但是人类却有着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来适应环境,获取各种生存技能,如学习语言,能够与人交流,学习对事与物的分辨,学习那些动物不可能具备的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学习是一种行为,但不是本能的行为,而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人与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类是本能行为,另一类是习得行为。本能行为是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种族经验,先天具备的,比如新生儿会吮吸乳汁,小鸭子会游水,小猫会捉老鼠等;习得的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个体经验,如小朋友骑自行车山羊走钢丝等。这种后天习得的行为才叫学习,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拥有非常丰富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长期以来,心理学中对学习有各种解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7年所作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学习是指个体终身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不仅与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直接相联系,而且还涉及人的情绪、动机、个性和社会化问题。

广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狭义的学习是学校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交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即间接知识和经验,因以避免人类认识活动中的许多曲折和错误

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地进行的,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服从于学习目的;

第三,学生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力水平,培养良好的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促进健康的人格发展,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2.学习的分类

教育心理学对学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学习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其分类变得很困难。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根据学习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划分为以下三类:

(1)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表征,它通常以概念、命题、图表等形式表现。知识的学习主要指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人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知识的学习要解决的是个体的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人们有了这种认知结构,就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个体活动方式与活动方向的问题。

(2)技能的学习(www.xing528.com)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它是来自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为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这种经验既包括人对事物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心智技能,也包括借助一定的器械,以展开的方式所做的动作技能。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加复杂,学习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有关活动的法则,活动的结构以及活动的执行方式,还要获得各种动作的执行经验,即技能学习不仅包括对动作的认识问题,还包括动作的实际执行问题。人们有了这种技能就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控制个体的活动。例如学习游泳,学习驾驶,都属于技能的学习。

(3)社会规范的学习

社会规范也称行为规划,它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根据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要求。它是人类社会用以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社会规范的学习就是人们对行为规范的接受过程,即把主体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通常包括行为规范的依从、认同与信奉三个阶段,行为规范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更为复杂,因为行为规范的学习既包括对行为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括对行为规范的执行及情感体验的问题。人们有了这种规范,就可以更好地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影响学习的因素

大学生学习的成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影响大学生学习成效的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把心理因素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智力因素(又称认知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

(1)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因素构成,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智力因素在人的智力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参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负责处理和操作内部和外部的信息。

心理学家对智力的组成因素做了形象的比喻,注意力和观察力就像智力的门窗,没有它们,知识就没有通道能够进入人的大脑,人类的大脑接收外部环境的信息,都是通过注意力和观察力输入的,信息输入大脑后,再由大脑进行加工、整理、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信息输出。如果没有观察力和注意力,大脑就没有信息来源,智力活动就失去了基本的信息源泉。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大脑接收到的信息通过想象力进行整理、加工、改造,甚至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概念。记忆力是智力的仓库,只有储存的信息足够,智力工厂才能有充足的资源进行信息产品的加工。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智力工厂里一切的原料和动力资源都需要通过思维力进行加工,思维力的加入使得所有原料和加工得以发挥作用。任何一个人的智力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发挥作用的,不论缺少哪一方面的因素,都会限制智力的发展,如果只有某一方面的能力出色,而其他方面的能力较差,那么智力活动所能达到的状态也是有限的。

学习活动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所以智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学习状况,学习就是通过智力活动、感知客观世界,积累经验,掌握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智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智力水平高,学习中才能对知识掌握全面、准确、牢固,才能学得好,智力水平一方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开发的结果。先天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潜能大小,而后天因素决定一个人是否充分发掘自己的智力潜能,因此,后天的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发掘一个人的智力,其实就是发展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有效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力。智力开发得当,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出良好的学习心理,为个体的成长成才提供必要条件。

(2)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性格、气质等多种学习的动力系统,它们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中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任务,但对认知过程起着推动、定向、维护、调节、强化的作用。如果说智力因素反映的是人们能不能干,那么非智力因素反映的就是人们肯不肯干的问题,干得好坏与否是由两者共同决定的。对一般人来说,学习的效果主要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一个缺乏学习兴趣的人,同时又没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即使智力水平再高,也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证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对学习产生极大影响,学习成绩 好的人,一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较高,而在大学,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有密切关系,而与智力因素关联较小。可以这样理解,大学校园中,大多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受非智力因素影响,如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不愿吃苦或者学习方法不对。大学生想要在大学阶段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在未来的人生中实现终身学习,应该注重对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