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共同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共同影响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遗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共同影响

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遗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间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的人格表现。

1.生物遗传影响因素

双生子的研究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办法,并提出了双生子研究的原则:同卵双生子既然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那么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于环境因素造成的。研究结果显示,同卵双生子即使被分开抚养,他们之间的相似性也大于异卵的兄弟姐妹,可见遗传在人格中发挥的作用显著。具体到某些人格特质,比如:外向性、情绪稳定性等,遗传的变异贡献量占20%~45%,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普遍认为具有高遗传性的智商,实际上的遗传影响在50%左右,但这种遗传效果并不是永久不变的。而另一项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双生子被分开抚养的时间越长,他们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通常在智力、气质等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类型上,遗传因素起到较大影响作用。而在价值观信念等与社会环境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类型上,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重大。人不是机器,不是按照编写好的固定程序来运行的,我们虽然不能忽视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每个人的人生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遗传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

2.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环境中,并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这样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中国人在进行自我表达和评判他人时往往更委婉、更含蓄,西方人则往往表现得更直接、更坦率。

3.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往往是通过家庭对儿童产生影响的。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家庭氛围都对一个人的人格有着较强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子女人格的形成,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在这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溺爱孩子,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胡闹蛮横等。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真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善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家庭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决定孩子的人格特征。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4.儿童早期经验

心理学家麦肯侬在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论述中指出“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塑造出这个人一切日后的行为”,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有研究者对孤独院里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爱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上“失怙性忧郁症”,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有人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

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则易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以磨炼出孩子坚强的品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人格的形成。对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5.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场所。7岁以后到成年,儿童和青少年每天有三分之一或以上的时间都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们共同渡过。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心理学家勒温等人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教师所管辖的班级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所管理班级中,学生欺骗行为减少。(www.xing528.com)

教师公平公正性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影响。一项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极为看重教师对他们是否公正、公平,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导致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降低。

学校是一个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少年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部具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有平等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这个群体中体现着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少年亚文化特征。幼童离开父母或被父母拒绝是其焦虑的最大根源;而少年的焦虑不安则来自同辈群体的拒绝。在少年这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群体中,男孩子更倾向加入更大、更活跃的团体,并且多少会有些无视成人的权威;而女孩的团体则更显得合作与平和。少年同伴团体性质是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良少年团体,对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

总之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6.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不仅会影响人的情绪,而且会影人格发展,如人们在天气闷热的环境中,易表现出烦躁不安,容易对他人采取负面的反应。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人们攻击行为发生较多的地方;气候寒冷地区的居民则表现出更为坚毅的人格特质。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而且多体现在行为层面上。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7.自我调控因素

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综上所述,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扩展阅读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等人做了一项关于非洲新几内亚民族的研究,发现三个不同民族的人格特征,各有特色,很鲜明地体现出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在山丘地带居住的阿拉秘修族人,崇尚男女平等生活方式,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团结协作,没有弱肉强食、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好武斗勇的性格特征,整个种族是一副祥和幸福的画面。

在冰川地带居住的蒙杜古姆族,以打猎为生,男女之间存在权力和地位的争夺,对孩子的教育也极为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带有很强的攻击性,表现出冷酷残忍、妄自尊大的人格特征。

湖泊地带居住的章布里族,男女性别角色差异明显,有一些母系氏族的特点,妇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主要活动是养育孩子,从事艺术、工艺、祭祀等活动。这样的社会分工,使女性更多表现出刚毅、控制的人格特质,而男性则更多表现出自卑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