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鞍山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及策略

鞍山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及策略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鞍山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上有基本国策,中有政府供给的支持,下有群众需求,“天地人”合一,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有一个长足的发展。鞍山的森林资源丰富,不仅森林种类繁多,且目前森林覆盖率很高,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城市和全国森林城市,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鞍山原有的生态建设原则与目标已经落后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目前鞍山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数量、规模和处理能力均较低。

鞍山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及策略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现代化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的历史使命。把城市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大都市,人民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客观要求。鞍山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上有基本国策,中有政府供给的支持,下有群众需求,“天地人”合一,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一)优势条件

1.雄厚的经济实力为鞍山生态城市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鞍山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历经改革开放的洗礼,鞍山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了青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鞍山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全面建设开放型地区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求快”总基调,加速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丰富的资源为鞍山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鞍山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51种,其中储量最丰富的铁矿菱镁矿、滑石矿、岫玉等,岫岩县被中国矿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玉都”。鞍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世界第一玉佛、亚洲著名温泉、国家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都和祖国钢铁之都五大旅游品牌。鞍山的森林资源丰富,不仅森林种类繁多,且目前森林覆盖率很高,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城市和全国森林城市,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发展设施农业30万亩,总面积很高。海城菱镁深加工、台安化工新材料、岫岩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全面推进。利用鞍山现有资源,有效注册商标8000多件,地方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有15件。丰富的资源为鞍山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

3.当地政府为鞍山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鞍山市政府也高度重视鞍山生态城市的建设,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来遏制环境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理环境问题,努力发展鞍山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同时,十分重视鞍山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制约因素

鞍山市目前在文明生态城市建设中,主要面临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生态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准则和建设规划

鞍山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但也只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与环境问题。鞍山现有的城市规划,虽然也考虑到城市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的建设。从总体上看,并没对未来“文明生态城市”建设提出更明确的规划和要求。鞍山原有的生态建设原则与目标已经落后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另外,目前鞍山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区域宏观战略,还是具体项目操作都对环境因子考虑不足。

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滞后

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鞍山是国内老牌的工业城市,拥有鞍钢等一批重工业企业,由于工艺技术等因素的限制,给鞍山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目前鞍山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数量、规模和处理能力均较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设施的处理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3.生态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城市生态建设涉及城建、规划、土地、市政公用、市容、工商环保等政府部门,是一个需要多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由于生态建设涉及问题较多,牵涉的面广,实际运作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协作度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法制建设上,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体系还不完善。中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起步比较晚,且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建设鞍山生态城市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4.企业和市民的环保意识淡薄,整体素质不高

企业是经济人,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将获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作为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利益,环保意识比较薄弱。企业虽然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环保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比较淡薄。鞍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多民族地区,共有汉、满、同、朝鲜、蒙古、锡伯、藏等32个民族。多民族造就多元化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方式、交流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为鞍山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带来一定的困难。市民生态意识的增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