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生态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开展及生态城市研究的逐步深入,其中一些城市的生态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就,但就整体看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归为以下几类:
1.生态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问题
综观许多城市经济发展,其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生产模式基本上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且物流链短,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使得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世界各国工业能源消费一般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我国,工业能耗所占比例近70%。许多经济大省工业能耗所占比例甚至显著高于70%。据统计,每百公里的人均能耗,公共汽车是小汽车的8.4%,电车为3.4%至4%,地铁为5%。如果有1%的个体小汽车出行转乘公共交通,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将节省燃油0.8亿升。建筑能耗方面,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仅有1%为节能建筑,其余无论从建筑围护结构还是采暖空调系统来衡量,均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至3倍[1]。
电力资源、水力资源等消耗也相当巨大,许多地方在用量高峰期采取限时停用措施,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另外,各城市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企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之间的巨大相似性制约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互补,造成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主导产业优势发挥不明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经济含量低,也都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
2.生态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追求最优化等特点,而城市的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由于部门间的分割管理,行业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导致只追求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各部门间、各层次间以及其与外围环境间的关系难以协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由于城市交通高度密集、人口集中、大工厂的不断涌入、高度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严重的空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排名中,中国有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重的城市。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中国城市当中,39.7%的城市空气重度污染,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目前中国已有七成城市不适合居住[2]。我国水资源也十分紧缺并且受到严重污染。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同时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水质型缺水,城市用水效率普遍较低,浪费用水现象依然严重。我国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3%,97%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只能运往城郊长年露天堆放[3]。此外,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筑设施的激增使城市绿地减少,玻璃建材的大量使用和无线电通讯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光、电磁波污染等新的污染形式。
3.生态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社会问题
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导致耕地面积、森林草地面积的骤减。城市居民空间资源紧张。中国近几十年来,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外围区人口增多的变化趋势,市内人口大量迁居。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入城市,加剧了城市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城市人才培养机制、教育机制、教育经费划拨等方面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法制建设不够健全。管理机构过于庞大、人员配置臃肿、效率低下、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够完善。城市文化呈现不断退缩趋势。人们对经济方面的投入远远大于对社会文化方面的投入,各城市在发展本地特色文化、形成独具韵味城市文化特点方面相对不足,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不浓,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外在形象。社会秩序的不安定、犯罪率上升都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并要立即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这些局面,否则后果是相当严重的。(www.xing528.com)
(二)生态城市建设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失衡等问题,其实质是城市经济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失调。通俗意义上讲,整个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是以人类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依赖性强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态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保障城市健康、良好、可持续的发展。
归结起来,阻碍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因可分为普遍性原因和特殊性原因。
普遍性原因,即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具有的而且难以避免的原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即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城市中的生产资源与自然环境要素及有限的城市设施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和紧缺的。相对稀缺和紧缺的资源被人类大量利用和耗费,甚至被大量浪费没有被循环利用,使得资源利用率没有实现最大化。几乎所有的城市也因此导致城市发展受到相对制约;另一方面是城市的高度密集性。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之一,其人口数量上,人口膨胀十分迅速,人口高度集中,许多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在不断攀升;其空间上,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不断向外围空间拓展;其质量上,工业集中,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居民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高度密集性的城市,如果不加以合理整治和规划,是很容易产生交通拥挤、垃圾遍地、各种废弃物大量排放、土地资源紧张等诸多问题的。
特殊性原因,即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政策方针的失误、管理不当、法制不健全、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等)而造成的城市问题。它又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生态问题。强度过大或者利用不科学、不合理,都会造成城市生态的失调。各种物流、能量流、人流、信息流是城市发展可利用的资源,是维持城市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对这些“流”的输入和输出应该有一个质的标准和量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保持城市生态的动态平衡。
二是城市结构、布局、规划、管理不合理造成的问题。如城市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小,导致能耗大,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工业布局上,大型工业都聚集在城市而且没有形成生态工业园区,多是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交织在一起,规划不合理。道路交通系统方面,道路网络贪大,只注重交通设施的数量而忽视系统的功能。在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中,没有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交通系统正常运转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不合理的交通结构导致城市交通拥挤,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是难以避免的。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方面,政府、社区、居民都是城市的管理主体。政府倾向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只注重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破环严重。社区和居民的生态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也导致城市许多问题频出。国家虽然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但是,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加上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导致许多腐败现象的滋生。在此需要强调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劣根离不开贪腐。如当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企业效益的好坏与政府的绩效挂钩,于是政府在企业存在伪生态行为时,就私自开绿灯放行。有的政府官员收受伪生态行为者的贿赂,在工作中掺杂私情。还有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资金不到位,私自挪用、私收囊中等。这些更助长了伪生态行为者的嚣张气焰。
三是城市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生态失衡,特别是有些城市过于强调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而忽视还原功能和文化功能,从而导致许多城市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文化特色被破坏,文化韵味不浓,城市生态系统紊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