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助推城市建设策略

生态环境助推城市建设策略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化—经济增长加速—就业机会增长—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经济增长速度是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素”[4]。经济学家保罗·贝洛克从经济总量增长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钱纳里从人均GNP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库兹涅茨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之间的数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经济因素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经济增长加速—就业机会增长—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经济增长速度是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王学真、郭剑雄)[4]。经济学家保罗·贝洛克从经济总量增长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钱纳里从人均GNP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库兹涅茨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之间的数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经济因素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美国的城市化实践证明: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E.E.Lampard)。概括地说,我们又可以把从经济角度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探讨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化的推动

许多国家的城市化历史表明,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狭义的工业化强调的是要素的聚集,而资金、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组合必然推动城市(镇)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工业化指的是“发展”或“现代化”,它除了产业(尤其是工业)的空间聚集,还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这一切又都改变着城市的形态、速率和规模,进而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的起步期,国民经济实力相对较低,城市化率以平缓的态势上升;在工业化的扩张期,工业和国民经济进入加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的时期,城市化率以较快的速度向上攀升(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前后的城市化过程,强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聚集行为所进行的过程,而只有发生在第一、二产业之外的第三产业才明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吸收外来劳动力,加快城市化人口的增长。[5]在现代条件下,随着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容量的加大,市场交换频率的加快必然促使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城市居民由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跨国公司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输出,以及由制造业的国际扩散所带来的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金融网络的出现等,都加速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又赋予城市新的活力,使城市化进入更高层次。近年来,在中国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中,随着工业化后期特征的湿现,第三产业开始成为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三)比较利益的驱动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产业间的比较利益而言,农业相对于二、三产业是一种比较利益较低的弱质产业。在非农业部门外在拉力和农业部门内在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农业内部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必然流向非农业部门。著名的配第一克拉克法则描述了随着经济发展,在比较利益驱动之下,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在实践过程中,伴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由分散到集中、由农村向城市(镇)的转移,产业结构也表现为由农业向非农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换,这一过程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紧密相连。同时,随着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城市化必将进一步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之下表现出加速趋势。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比较利益而言,城市在二、三产业大力发展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的作用之下,必将表现出巨大的利益吸引拉力;而农村相对贫困的加剧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所形成的巨大推力,这种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各种要素聚向城市,它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