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1898年,英国的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文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他认为:“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他认为可供人们选择居住的三类人居磁场,一是城市,二是乡村,三是城乡接合的田园城市,即“三磁”理论。
霍华德提出的理想城市就是兼具城乡优点的“城乡磁体”——“田园城市”。
霍华德曾给田园城市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作而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可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共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所代管。田园城市所蕴含的生态城市思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组合。通过城乡间的协调建立起健康的内在平衡机制,促进这一有机整体的良性发展。第二,城市存在发展极限,当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应该限制其成长,新增长的部分由邻近的另一座城市来容纳,其间建立永久隔离的农业地带,对城市规模的限制有利于保证城市的生产、生活质量。霍华德设计的田园城市占地约2428公顷,可居住3.2万人。城区居中,占地约405公顷,居住3万人,四周为农业用地约2023公顷,其间散居2000人。
在伦敦东北部和西北部分别建设了莱奇沃思(Letchworth)和维尔温(Welwyn)田园城市,其中,莱奇沃思(Letchworth)始建于1903年,位于伦敦东北部64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40公顷,规划人口3.5万人;维尔温(Welwyn)始建于1919年,距伦敦27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5万人。
(二)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派(www.xing528.com)
“芝加哥学派”把城市看作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并将生态学的“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势”的原理引入城市研究,它认为城市的区位布局、空间组织是通过竞争谋求适应和生存的结果,竞争和适应,也就是共生,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过程,自然的经济力量把个人和组织合理地分配在城市的特定区位上,形成最佳的劳动分工和区域分化,使整个城市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所以,城市是秩序与和谐的典范。芝加哥学派还指出了人们向往生态位高的城市。此外,芝加哥学派还注意到了社会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组织的作用,认为经济竞争从根本上决定城市空间的微观结构,认为城市绝不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城市本身包含了人性的真正特征,它是人类的一种通泛表现形式,帕克认为,“城市是人性的产物。”因此,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并尽可能地体现城市的人性特点,这就是城市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
总之,芝加哥学派的核心思想就是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是生态、经济和文化等三种基本过程的综合产物,是文明人类的生息地。这种思想成为后来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生态学的主流思想,对生态城市概念的产生和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人居环境科学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了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是指“以环境和人的生产生活为基点,研究从建筑到城市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的新的学科体系”,它强调城乡的整体性,认为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经济和社会体系中的两个部分,二者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作用,人居环境科学的宗旨是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20世纪60年代,道萨迪斯提出的“人类聚居学”,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是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人居环境科学与生态城市的宗旨基本一致,因此,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