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布局:织体和曲式解析

音乐布局:织体和曲式解析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歌曲创作以主调织体为主。多声部音乐织体包括复调音乐、主调音乐。中国汉族音乐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保持了单声织体的审美习惯。而西方多声部音乐织体的结构法则还与和声的使用相关。为了达到对比和变化,他们常常交替使用这些织体。

音乐布局:织体和曲式解析

在一部作品中,有时听到没有任何陪衬的一条单旋律,有时听到几条不同的旋律同时出现,有时又听到有伴奏的、有和弦支持着的旋律。我们用音乐“织体”这个术语来表述一段音乐在一段时间里同时表现出多少个不同层次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层次的关系,就好像经、纬线交织在一起形成布的结构,有些单薄清透,有些厚实匝密,有些错综复杂。

织体 音乐的织体有三大类:单声音乐织体、复调音乐织体、主调音乐织体。

单声音乐织体只有单纯的一条旋律。不论演唱、演奏的人数多少,如果他们只有一条共同的旋律,就永远是单声织体。“声”是指声部,在英文里“声部”被称作voice或者voice part。这是最简单、原始的音乐织体。

古老的格里高利圣咏[1]就是“单声织体”,它是至少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就普遍用于西方基督教会的一种音乐形式,在织体上只有一条旋律,没有任何附加的和声伴奏或不同的旋律线条。虽然这里的演唱者不止一人,但他们唱的是同一条旋律,因此听上去是单线条的。

格里高利圣咏:《慈悲经》

主调音乐织体指的是一条旋律加上和声伴奏。在主调织体中,占突出地位的是旋律,和声伴奏处于次要地位,但伴奏声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在和声、节奏、力度、音色等方面都在发挥作用,原来那条淡出的旋律在它的烘托下变得更为鲜明、动人。需要解释一下,织体中的“主调”,指的是主旋律“,调”在这里是曲调、旋律的意思。

歌曲创作以主调织体为主。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艺术歌曲《野玫瑰》,其伴奏声部只有节奏与和声的陪衬;他的《小夜曲》,伴奏声部的音型是模仿吉他的演奏;他的《鳟鱼》,伴奏给了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清澈欢畅的小溪,鱼儿在水花中游动。

[奥]舒伯特:《小夜曲》

复调音乐织体指的是两条或三条以上具有同样独立地位的旋律同时发声。在这种织体中,每条旋律都要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当然,这些旋律是不可以随意拼凑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必须建立良好关系,这种将数条旋律结合成完美的统一体的写作技术被称为“对位法”。

[奥]舒伯特:《鳟鱼》

在复调织体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模仿式复调,一种是对比式复调。

模仿式复调的特征:当一个声部奏出一条旋律的开头几个音之后,另一个声部跟着也奏这条旋律,它听起来就像是学舌。或者这样说,同一个曲调由几个声部演唱(奏),但它们开始的时间不同。例如冼星海的合唱作品《保卫黄河》片段:

例6-1

冼星海:《保卫黄河》

(后略)

对比式复调的特征:互不相同的两条或多条旋律同时出现。例如贺绿汀钢琴作品《牧童短笛》:

例6-2

(后略)

贺绿汀:《牧童短笛》

综上所述,西方音乐织体分为单声部、多声部两大类。多声部音乐织体包括复调音乐、主调音乐。

复调织体是指将几条旋律线,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结合,这几条旋律线都具有独立意义,注重各自的横向发展,彼此之间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

主调织体与复调织体相对应,主调织体中的几个声部注重纵向结合,其中只有一条具有独立意义的主要旋律线,其他声部是和声性伴奏,起到陪衬主旋律的作用。

四声部的复调织体和主调织体结构如下所示:

复调音乐:

主调音乐:

音乐纯属听觉范畴,音乐“织体”这一称谓不过是借用了视觉映像中的概念,但织体的“空间”感确实可以在乐谱上直观地看到。如果您有机会打开一份管弦乐队的总谱,那么,是浓厚的,还是疏朗透明织体的音响效果则跃然纸上:浓厚织体的音响,谱纸上大多数甚至所有的声部都用音符填写得满满的;而疏朗透明织体的音响呢,只有少数几件乐器在演奏,大部分乐器则是“休止”,五线谱上很空。

中国汉族音乐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保持了单声织体的审美习惯。这种音乐作品只有一个旋律声部,旋律是作品的灵魂,离开了旋律音乐很难存在和流传。如《春江花月夜》,其优美婉转的旋律可以由一个人从头至尾唱下来。又如《二泉映月》,可以在无伴奏的情况下用一把二胡独奏。而西方多声部音乐织体的结构法则还与和声的使用相关。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收集整理的《中国民歌集成》《中国说唱集成》《中国戏曲集成》《中国器乐集成》中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单声部的。这些音乐在实际表演中,不同的声音或乐器也可能做了一些即兴式的、简单的多声处理,例如采用了“你繁我简、你高我低、你拉我弹、你上我下”等手法,使得音响丰满、有厚度和层次感,但这种多声部都是围绕主旋律而开展的,既不是复调对位的声部结合,也不是按照和声的逻辑功能进行的声部结合,它与西欧的多声部音乐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社会中也存在不同形式的多声部音乐,如蒙古族草原上有一种专用于庆典上歌颂领袖的歌曲,是多声部的。通常,这种歌曲由两人演唱,一位唱旋律,另一位用一种特殊的浑浊嗓音从头至尾只哼一个保持音,中间唯一发生的变化是在浑浊的声音继续进行的同时,又重叠一个与之有十五度之差的高音(用一个嗓子发出两个音,是蒙古族歌手的一个绝活,被称为“呼麦”)。中央音乐学院的钱茸教授认为,“后者的演唱效果极像藏布圣殿布达拉宫外面那一排喇嘛吹奏的声音,产生了威严而居高临下的震慑力,这声音与主旋律声部似乎毫无音乐的内在关系,仅仅是一个混沌、狞厉的权势背景”。这种多声部音乐实际上只有一个旋律声部,另一个声部的旋律性很弱,仅仅是一个背景。而西欧的复调音乐,各声部并没有主次之分,且相对独立,各声部纵向结合时也注意音的协和性。

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侗、壮、瑶、布依族都有多声部歌曲。其特点是,以主旋律为基础,不时出现一些交叉旋律,但很快又回到主旋律上,每个乐句的结束音几乎相同。这种所谓的多声部,实际只有一个主旋律声部,而其他声部是主旋律声部的变化或补充,并不是独立乐思的声部,也不与主旋律声部从主题思想上形成鲜明对比,其手法主要是变奏和模仿。这种多声部音乐同样与西欧的复调或主调音乐有着根本差别。[2]

多种织体间的变化可以使音乐产生对比性和戏剧性。

比才

作曲家在一部作品中也并不一定只使用一种织体。为了达到对比和变化,他们常常交替使用这些织体。法国作曲家比才的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中的《法郎多尔舞曲》,包括了两个性格不同的主题,一个是果敢有力的进行曲,一个是轻盈活泼的舞曲。在乐曲的最后高潮处,这两条已出现过多次的旋律合在一起,形成对比式复调织体,同时又有和声的填充。作曲家最后将第一条旋律改成了D大调,使调性统一起来,音乐因此变得更加明朗。

曲式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曲式就是音乐建筑的结构布局。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在《如何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解释“曲式”:“如果把一部音乐作品与小说做个类比,大家可能更能接受曲式的观念。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分为一、二、三、四卷,一部交响曲也可以分成四个乐章;小说的第一卷可分为五章,一部交响曲的一个乐章可以分成五个乐段;小说的一章还可以包括许许多多的段落,乐曲中的每一个乐段也可以分成许许多多更小的乐段;小说的段落由句子组成,在音乐作品中,句子有点像乐思,同样,小说家使用的文字与音乐家使用的音符也类似。”[3]

无论采用什么曲式,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法则无外乎是重复和对比,统一和变化。

我们对“曲式”的讲述不妨从相当于小说中“章”的部分,即音乐作品的“段”说起。我们用A和B作为“段”的名称,由此构成“二段式”和“三段式”曲式。

二段体曲式:AB,表示一首音乐作品可被分为两个大的段落,这两个段落在陈述方式上是带对比性的。请看下例:

例6-3

[奥]舒伯特:《摇篮曲

这首曲子很明显含有两个段落:每两小节为一个乐句,四小节的A段和B段。

该曲B段的写作素材很特别,最后两小节就是A段中的第二乐句。

通常,二段式曲式的B段由A段某些句子的素材发展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二部曲式都如此,二部曲式的B段也有不带再现的。

以上结构如果用写文章的传统规则来比较,两者极为相似:

起——第1—2小节

承——第3—4小节

转——第5—6小节

合——第7—8小节

多芬的《第七号bE大调乡村舞曲》为例,它是贝多芬“十二首为管弦乐所作的乡村舞曲”中的一首,为维也纳舞会场合而写。

这首简短的《第七号bE大调乡村舞曲》是二段式,其形式可用AABB来表示,因为两个段落都各自反复一次。A段和B段各为8小节,皆由第一小提琴演奏主旋律,其他弦乐器单簧管和圆号则演奏以断音为主的伴奏。A段结束在不完全终止上,B段则结束在完全终止上,有明显的结束感。

三段体曲式:ABA,可以被描述为:陈述(A)、对比或偏离(B)、回归(A)。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以来,ABA三段体曲式可能是最常用的曲式。许多小型的器乐曲,例如钢琴独奏曲,都采用这种曲式写成。它的B部常常与A部有较大的对比,甚至有较为深刻的、戏剧性的发展。这样一来,简单而短暂地回顾A的材料,就显得不够了。为了获得平衡,让整首乐曲能够有一个完满的结束,就必须完整地再现A部,还要把A部作一些变化和扩展,甚至再加上一个尾声,这样才觉得完美平衡。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其第二乐章的主题音乐非常优美,有人甚至把它填上歌词,作为一首歌曲来演唱。歌曲呈典型的三段体曲式,共六小节,每两小节为一个乐句。

[捷克]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例6-4

歌曲的乐段结构如下图所示:

该曲最后两小节与开头A段的后两小节有区别,这是为了在曲终达到一个情感表达的高潮点,形成明确的终止感而作的变化。在图示上,右上方的小阿拉伯数字代表“稍作变化”。

柴可夫斯基的《牧笛之舞》是非常明确的ABA1三段体曲式,选自《胡桃夹子》组曲。A乐段有三支长笛吹奏断音的旋律,反复数次,传达一种轻巧而优美的感觉。B乐段在音色、旋律和调性上,均有强烈的对比,这个乐段主要由小号演奏旋律,加上铜管及钹伴奏。同时,这段旋律以阶进的方式在狭窄音域内移动,和A乐段轻巧开放的长笛旋律截然不同;A乐段的旋律音域较广,除了阶进之外还包括许多跳进。B乐段的f小调和D大调形成对比,而最后的A1乐段,同样在D大调中,是一个A乐段的缩减版本。[4]

反复,是重要的音乐形式原则。反复所引起的听觉上的愉悦感,是因为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记住一些内容,在音乐里,将旋律或较长的段落加以反复,是提供乐曲一致性最常见的技巧。音乐里时间的推移影响着我们对反复的反应:当某个乐思再度出现时,它所带来的效果并非重复,而是平衡与对称的效果。

最基本的就是精确反复,可以用A-A-A-A的符号来表示,分节歌[5]的形式就是这种精确反复。如果在反复的过程中稍加改动,就形成了a-a1 a2 a3的形式(主题不断被变奏,这也被称为“变奏曲式”)。

三段体ABA形式,可以表述为离题后的反复。那么,多次离题反复可以表示为A-B-A-C-A-D-A,即回旋曲式。

回旋,意味着“兜圈子”。回旋曲式就是一种循环反复“兜圈子”的结构。

为了更好地理解回旋曲式,我们不妨先读一下下面这首诗。[6]

死  叶

[法]亥米·德·古尔蒙(1858—1915)

西莫妮,到林中去吧,树叶掉了,

把石头,把青苔,把小径都罩了。

西莫妮,你可爱听死叶上的脚步声?(www.xing528.com)

它们的颜色多柔和,色调多庄严,

它们在地上是多么脆弱的残片。

西莫妮,你可爱听死叶上的脚步声?

它们的样子多愁惨,黄昏一到;

它们哭得多伤心,晚风来一扫!

西莫妮,你可爱听死叶上的脚步声?

踩在脚下,它们像灵魂样啜泣,

像一阵鼓翼或是曳裙的细息。

西莫妮,你可爱听死叶上的脚步声?

来吧,我们将一朝与死叶同命。

来吧,夜已到,夜风带我们飘零。

西莫妮,你可爱听死叶上的脚步声?

在上面这首诗歌《死叶》中,每隔一会总要出现的句子“西莫妮,你可爱听死叶上的脚步声”,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他各段总在变化着,每一次变化都表现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带有音乐般的韵律感。它的结构与音乐的回旋曲式极相似。

音乐作品的回旋曲式也有一个主要的乐思,它夹在各个不同的新乐思中,执拗地要加深你的印象。每次偏离主题后都要返回主题。主题是重要的,偏离主题的次数和时间长短无关紧要。回旋曲的基本性质是:创作一种不间断的流动感,保持流畅的风格。

莫扎特的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就是采用回旋曲式写作,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穿插其间的两个新材料又不断地使听者产生兴趣,表述为:ABACA。

我国著名作曲家马可先生曾说:“古今中外,任何艺术总有一定的程式。没有程式,就不能将传统的创造经验固定下来;没有程式,就没有艺术风格,就没有艺术品种之间的差别。”何为程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的方法和套路。

曲式就是音乐的程式。“曲式的模型是慢慢发展而成的,其中包含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作曲家一代代积累的经验。如果抛弃了这些既往的经验,现在作曲家的新创作就得从头再来,这无疑是愚蠢的做法。”[7]但作曲家对于曲式既是依赖的又是独立的,问题不在于采用了什么曲式,而在于赋予了曲式什么内容。每一位作曲家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对曲式有一些独特的使用方法,而且,曲式在使用中还在不断变化,新的曲式结构也还在继续出现,这一切需要听众在实际作品中去获得。

《法郎多尔舞曲》(选自《阿莱城姑娘》组曲第二号)

[法]比 才

作品导读

《阿莱城姑娘》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法国南部,乔治·比才(1838—1875)为这出戏剧配乐,《法郎多尔舞曲》为其中的一首。

在这首紧张刺激的管弦乐曲中,有两个对比的主题:第一主题的调性是小调,是一首由法国民歌所改编的进行曲;另一个主题则为活泼明朗的大调,带有法国南方舞曲——法郎多尔舞曲的特征。

这首管弦乐曲紧张刺激的特征来自其频繁的织体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不同的主调织体:其中一个主题的旋律与伴奏的节奏相同,另一个主题的旋律与伴奏则是不同的节奏。本舞曲由小调的进行曲主题揭开序幕,其旋律线与伴奏的节奏相同。当明快的大调舞曲主题出现时,节奏就脱离和主旋律一样的节奏了。

这首《法郎多尔舞曲》也包含两种不同的复调织体:一种是模仿式复调,另一种是对比式复调。曲子开始不久,进行曲主题由小提琴演奏,接着由中提琴模仿;在曲子即将结束时,原本分别呈现的进行曲主题和舞曲主题在此处同时出现。在这个结束段落中,两个主题都以大调呈现。

该乐曲包含了单声部织体、主调织体、复调织体,单声部织体出现在小调进行曲主题的弦乐齐奏。

有力的快板,进行曲般的速度,拍,d小调。

欣赏要点

[法]比才:《法郎多尔舞曲》(选自《阿莱城姑娘》组曲第二号)

乐器: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2支低音管、4支圆号、2支小号、2支短号、3支长号、定音鼓、铃鼓、大鼓、钹、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低音提琴

曲长:3分9秒

0∶00 1.a.全体乐队,ff,进行曲主题:主调织体(旋律与伴奏的节奏相同),小调。

例6-5

0∶16 b.中提琴模仿小提琴的进行曲主题,复调织体,小调。

0∶33 2.a.高音部木管乐器,ppp,舞曲主题,速度增快,主调织体(伴奏和弦在拍点上),大调;小提琴有些装饰性的快速音群,当舞曲主题被重复时,长距离的渐强至ff。

例6-6

1∶17 b.全体乐队,fff,舞曲主题。

1∶28 3.a.只有弦乐,ff,进行曲,速度较快;单声部织体,小调。

1∶39 b.高音部木管乐器,pppp,舞曲主题;主调织体。

1∶45 c.只有弦乐,ff,继续进行曲主题;单声部织体,接着主调织体由低声部弦乐伴奏。

1∶56 d.高音部木管乐器,ppp,舞曲主题;主调织体,渐强至。

2∶29 4.全体乐团,fff,舞曲和进行曲主题合并;复调织体,大调。结束时转为主调织体。欣赏要点[8]

《第七号bE大调乡村舞曲》(1801)

[德]贝多芬

二段曲式:AABB,拍,bE大调。

例6-7欣赏要点[9]

[德]贝多芬:《第七号bE大调乡村舞曲》

《牧笛之舞》(选自《胡桃夹子》组曲,1892年)

[俄]柴可夫斯基

例6-8

[俄]柴可夫斯基
《牧笛之舞》(选自《胡桃夹子》组曲)

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奥地利]莫扎特

欣赏要点

例6-9

[奥]莫扎特:《再不要去做情郎》(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注释】

[1]格里高利圣咏: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单声部,无伴奏,唱词来源于圣经,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速度自由。

[2]张巨斌:《中西音乐织体结构相异的社会原因》,1196Emus论坛。

[3][美国]艾伦·科普兰:《如何听懂音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93页。

[4][美]罗杰·凯密恩:《听音乐》(插图第6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6页。

[5]分节歌:同一曲调配以多段歌词,唱完第一段再唱第二段,依次类推。我国民歌大多采用分节歌的形式。

[6]徐名奇,周小静:《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2—93页。

[7][美国]艾伦·科普兰:《如何听懂音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90页。

[8][美]罗杰·凯密恩:《听音乐》(插图第6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8页。

[9][美]罗杰·凯密恩:《听音乐》(插图第6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