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三百多年的音乐发展史中,音乐在调式作用下拥有了独特的气质和性格,从而造就了音乐作品风格多样化。
谈到某某作曲家的代表作,往往与调式有关,例如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的《C大调第九号交响曲》,等等。
西方音乐史对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1]有极高的评价“:……他对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技法的探索,引起20世纪音乐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方音乐史同样高度评价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2]他是20世纪誉满全球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总体是有调性的,他只是扩展了调性的观念。……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使用的主音可达4个之多。有些作品采用双调性的写作手法。”
以上的表述方式对于非音乐人士可能有些费解。我们需要从“调式“”调性”与“和声”说起。
调式、调性 音乐中使用的音处于孤立状态时,是缺乏表现力的。只有当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才能表达音乐思想和内容。
调式,就是由几个互有关系的音组织在一起,并围绕中心音活动而联接成的一个整体。它要求旋律的发展围绕在一个主要的音上,其他的音则以这个主要的音为归向而获得稳定,旋律最后通常也结束在这个音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归向主要音的吸引力是在动态中存在的,换言之,调式、调性只有在演唱(奏)的过程中才得以感觉到。这个主要的音被称为主音。
八度中十二个音的任意一个音都可以是主音,乐曲以什么音为主音就称之为什么调。举例说,当一首乐曲在C调时,C就是主音。调式与音阶关系密切。
音阶的排列顺序是从主音到主音,并由构成乐曲的音由低到高依序排列。例如,C调乐曲的音阶是do-re-mi-fa-sol-la-si-do,do的音名是C,C就是主音。
音阶集中反映了调式的几个主要特点:
1.调式中的音具体是哪几个音?
2.调式的主音是哪个音?
3.调式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如何?
因此,人们在说明调式时,常常从分析它的音阶着手。
所有大调式音阶与C大调的音阶结构一致,按照do-re-mi-fa-sol-la-si-do的结构排列,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
所有小调式音阶与a小调的音阶结构一致,按照la-si-do-re-mi-fa-sol-la的结构排列,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
采用C大调、a小调的音阶结构为例展开的讲述,可以解释两个问题:
第一,C大调、a小调较其他调式更特别,它们的调式音完全落在钢琴白键上。如果弹奏时引进了黑键半音,那听到的旋律会是“走调”的,即音乐进行没有完全“忠于调性”。
第二,这两条音阶,表面上看起来是七个音在排列组合上换了顺序而已,实际上,两个调式因半音位置的改变而色彩效果截然不同。C大调,由主音、上方三度音和五度音构成的主和弦是个大三和弦,大调式色彩与大三和弦的色彩一致而呈现出明朗、开阔的气质;小调式,主和弦
是个小三和弦,小调式色彩与小三和弦的色彩一致而呈现出暗淡、忧郁的气质。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构成音乐的要素不仅仅是调式,还有节奏、力度、音色、旋律、和声等。
用大调式写作的作品热情洋溢,例如贝多芬的《欢乐颂》。
例5-1
[德国]贝多芬:《欢乐颂》
用小调式写作的作品忧郁伤感,例如格里格的《奥赛之死》。
例5-2
[挪威]格里格:《奥赛之死》
在西方音乐史上,大小调式获得统治地位只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之前,有教会调式——那时的专业音乐创作主要是宗教音乐。教会调式原则上有七种,即七个不同的音,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主音。这与我国的民族调式有些相像,中国的民族调式有五种,分别以do、re、mi、so、la为主音,称为宫、商、角、徵、羽调式,总称民族五声性调式。教会调式与中国的民族调式,以及其他国家的民族调式,比起大、小调式来要丰富得多,它们在20世纪后得到许多作曲家的青睐,被大力挖掘和利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三百多年来大、小调体系的统治,对于音乐写作理论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音乐如此神奇,同样是这七个音,运用不同的调式即收获完全不同的风格,试比较以下两首作品,一洋一土,《绣金匾》运用了中国民族调性,《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运用的是西洋调式。
例5-3
山西民歌《绣金匾》
例5-4
波兰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调性可以理解为调式的性格,它所蕴含的表情意义,每个人的想法各有不同,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调性的不同效果。一是音区上的差别,C大调与G大调的高度不同,音响效果也必然有差异;二是表演媒介上的差异,某些调式适合于铜管的吹奏,它们可以被演奏得非常宏伟,而另一些调式则比较抒情,适合提琴演奏。作曲家在写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适应性,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在一些长且大的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常常利用调式和调性的转换来达成情绪上的对比,例如,一首乐曲一开始在C大调上,后来转向了d小调,这就是转调。有时候可能转好几次调,甚至每一个调只出现几小节,这种频繁的转调会造成紧张感。在传统音乐作品中,一个乐曲只有一个主要的调,转调是暂时的,这暗示着最后一定要回到主调上来,回到主调的感觉才是完满的、稳定的。但在20世纪后,许多作曲家打破了这种规则,不再回到主调上,可能结束在任何一个其他调上,使人感觉失去了调性中心,以致出现“无调性”这种状况,如勋伯格开创的十二音技法,十二个音是平等的,根本就没有主音。与此相反,“多调性”创作技法不满足于一个作品只有一个调性,它有几个主音,它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性同时存在。
和声 当歌手以吉他伴奏自弹自唱时,伴奏给予旋律以支撑,使之更加丰富、更有深度,这就是“配和声”。和声在音乐中的作用,就像绘画中的颜料。旋律是单线条的,如同美术中的白描,当你为它加上和声之后,它一下子就变得丰富了,有血有肉了,立体化了。
非音乐人士理解和声有点困难,因为中国的民间音乐基本是单线条发展的单声旋律,只有极个别的地区和少数民族音乐例外,中国传统音乐不存在和声的概念,传统器乐曲大多是齐奏,不论乐器多寡。而西方人引以为自豪的却是他们的多声写作技巧。
所谓多声音乐,顾名思义,就是在乐曲中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旋律同步发展。从横向看,多声音乐作品由不同的旋律线条延伸而成;从纵向看,多声音乐作品可以剖成一组组的音程或和弦在发展,它们是音乐作品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后连接、互相制约、互相衬托。和声学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和弦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相对意义,以及和声体系的构建等。(www.xing528.com)
和声理论基于这样的假定:所有的和弦都是从最低的音符开始向上,以一系列的三度音程构成。以三度音程叠置起来的几个音同时发声,三个以上的音就是和弦(两个音称为音程)。
如果我们用数字1来代表根音,可以得到一组音列形象:1-3-5-7-9-11-13,由此形成以下的和弦:
例5-5
这五种和弦几乎是“渐次冲出一条血路”,才进入音乐的繁盛时期。[3]每接纳一种新的和弦,都要经过一场革命。在这几种和弦中,最常用的是三和弦,其次是七和弦。
西方的多声音乐始于公元9世纪。早期的多声部音乐被称为“奥尔加农”,做法是在一条旋律的上方或下方四度、五度的地方并置一条完全相同的旋律。也就是说,在多声部音乐的初始阶段,人们认为只有四、五度音程叠置发出的音效才是最和谐的。三度叠置的和弦出现也不过几百年的时间。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为了追求新颖的和声效果,又开始背离了这几百年来建立的和声概念,重新把眼光转向四、五度音程,接着又大胆地发明了二度叠置的和弦。那种认为只有三度叠置的几个音才能称之为和弦的概念,被彻底打破。
例5-6
除和弦本身的结构之外,在和声理论中,和弦与和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以音阶的第一个音,也就是“主音”为根音的三和弦,被称为主和弦。主和弦被认为是一首曲子中最重要,也是最稳定、最协和的和弦,其他和弦则被认为是不稳定、不协和和弦。传统和声理论要求乐曲从主和弦开始,也以主和弦结束,主和弦是和声运动的目的,其他和弦只是通往“目的地”的“过程”和弦。属和弦的重要性仅次于主和弦,它是建立在音阶中第五个音上的三和弦。属和弦具有强烈被主和弦吸引的倾向,从属和弦至主和弦的和声进行,称为终止式,被用于一段旋律的结尾休止处。所有不稳定、不协和和弦是音乐行进中的“矛盾”,它们自身的张力使音乐具有向前推进达到稳定协和的动力,最终到达一个稳定而协和的和弦,这便是不稳定不协和和弦的解决。如果这个“解决”延迟出现或是出乎意料,就会让音乐产生戏剧性、悬疑性和惊奇。
舒伯特
我们以舒伯特的著名歌曲之一《魔王》为例,感受一下不协和音与不协和和弦的表现意义。《魔王》是一首为歌德的同名诗谱写的叙事歌曲,它讲述了父亲带着重病的儿子策马穿过森林前往就医的故事,魔王以威逼和诱骗带走了儿子,待到目的地,父亲发现儿子已死在怀中。父亲用低音演唱,男孩用高音演唱。音乐的主体是一个调,然而,魔王的演唱是另一个调,并且一段一变,以营造紧张的气氛。男孩在诗中曾三次叫喊“爸爸!爸爸!”,而在歌中,男孩的声音每次都比钢琴的音高高出半个音。众所周知,半音之差同时发出的两个音是极不协和的声音。舒伯特有意用这种不协和的高音来突出气氛。
[奥地利]舒伯特:《魔王》
但是这些概念在20世纪被打破。20世纪是个充满矛盾和动荡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引发了社会心理的变化。人们的艺术趣味在改变,不再满足于和谐与浪漫,他们对于尖锐刺耳的音响,似乎有着比协和音响更大的兴趣。作曲家们让那些过去被认为是“过程”的不协和和弦成为“目的”,并成为不需要任何“解决”的独立因素。可想而知,这种新观念的音乐作品会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当然,它们不是当代音乐的主流。
最后,我们欣赏一首肖邦的《e小调钢琴前奏曲》,由美国钢琴家罗杰·凯密恩演奏。该作品的主旋律只有交替出现的两个音,其丰富的表现力由伴奏和声来实现。
《e小调钢琴前奏曲》
[波]肖 邦
作品导读
罗杰·凯密恩对自己的演奏风格是这样介绍的:“对我而言,这首《e小调钢琴前奏曲》有如一次情绪的旅程,从开始的深切悲痛,经过绝望的高潮,到达最终对于死亡的接受。我采用非常慢的速度(最缓板),如同肖邦所示,但并不过度地慢。为了突显旋律中一再回返出现的长音的音色变化,我每一次都以稍微不同的力度弹奏。至于规律的伴奏和弦,我特别强调其中的不协和音,方法是将它们弹奏得比协和音稍微长一点,或稍微重一点。为了加强高潮处(从再现的开头旋律衍生而来的张力),我按照肖邦的指示,暂时性地加快速度。在接近这首前奏曲的结尾之处,我在一个有如问句般不协和和弦之后的休止符上多停留了一些时间,以加强结尾低音终止时的期待感。”[4]
肖邦对于和声的巧妙运用,使这首不到两分钟的小品充满忧郁尘世的情绪。在这首曲子中,如果没有了伴奏和弦,他的旋律会显得沉闷无趣,且没有方向感。这首曲子的旋律几乎没有变化,停滞于交替的长短两音间。但在加上了伴奏和弦后,每个重复的长音都被多变的不协和和弦增添了不少的色彩。这些不协和的和弦是这首前奏曲忧郁气质的主要原因,肖邦指示要“极有感情”地演奏词曲。
在这首前奏曲的中间,开头的旋律两次呈现,并逐渐引向简短但十分激情的高潮,此时力度变强,节奏变快,速度上也略微加快。这种激动的情绪随机平静下来,我们又再次听到旋律中不断重复的长音。曲子将结束时,在一个微微不协和的和弦之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好像被悬在半空中等待着解决的到来。最后,张力终于在三个庄严的终止式和弦里化解,结束本曲。
欣赏要点[5]
最缓板,22拍,e小调
乐器:钢琴
曲长:1分46秒0∶00 1.悲伤的旋律,一再出现的相同长音不停萦绕着,由规律的不协和和弦伴奏,p。
伴奏音型停止,旋律上扬。
0∶48 2.a.回归悲伤旋律:速度加快并渐强至f的高潮处,然后减弱。
[波兰]肖邦:《e小调钢琴前奏曲(》Op.28,No.4)
1∶11 b.旋律中的萦绕长音,p,轻的不协和和弦,简短的休止。
1∶34 c.由三个低音域和弦所构成的最终终止式。
例5-7
【注释】
[1]勋伯格:奥地利作曲家,20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巴托克:20世纪匈牙利杰出的现代音乐作曲家、音乐民俗家和钢琴家。
[3][美国]艾伦·科普兰:《如何听懂音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55页。
[4][美]罗杰·凯密恩:《听音乐》(插图第6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46—47页。
[5][美]罗杰·凯密恩:《听音乐》(插图第6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46—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