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诸多音乐门类涉及歌唱,故相应刊出不少谱集外,随说唱、戏曲的发达,涉猎歌唱理论的曲论、曲学著作也层出不穷,一些专门的音乐理论著作中也有不少谈论歌唱理论与技巧的篇幅,其中既有演唱经验的心得积累,又有对相关美学问题的探讨。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一部清代声乐乐谱曲集。清乾隆六年(1741),庄亲王允禄奉旨开办“律吕正义”馆,集中乐工周祥钰、邹金生、徐兴华、王文禄、徐应龙、朱廷镠、蓝畹等人具体分任其事,包括审定音律,厘正曲谱,并有大批民间艺人参加,历时五年,于乾隆十一年(1746)完成《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编订,并由内府用朱墨刊行。全书八十二卷,记录了南北曲两千零九十四个曲牌,连同变体(“又一体”形式)共计四千四百六十六个曲调,包括唐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北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宫廷戏等不同时代、不同来源、不同格律的韵文。另收北套一百八十五套、南北合套三十六套,以单曲计算总数为六千七百九十八首。乐谱采用工尺谱记谱,采用宫调名称与引曲、正曲、集曲、只曲、套曲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宫谱中详举各种体式,分别正字、衬字注明板眼、句读、韵格。不仅是研究南北曲音乐的丰富的资料书,而且对研究唐以来的音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纳书楹曲谱》是一部由清代苏州叶堂(怀庭)编辑的戏曲谱集,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分正集四卷、续集四卷、外集二卷、补遗四卷,由叶堂整理改编的汤显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曲谱八卷,另附北《西厢记谱》二卷,共二十四卷。内收昆曲单折戏和散曲、诸宫调(均系按昆曲曲调谱成者)、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词曲及其他地方戏折子戏约三百六十出(套)。均收曲词而不附科白,详载工尺,板眼俱备,但不标头、末眼,行腔方面比较细致考究。1795年重刻《西厢记》全谱时,增入小眼。(www.xing528.com)
李渔(1611—约1679)的《闲情偶寄》最突出的成就是总结了戏曲的创作和表演的规律。其中的戏曲唱论有比较重要的观点。如他强调唱曲要有口,出口要分明。所谓出口者,即一字之头。但也要讲究收音,即一字之尾。要“善用头尾”。他主张“调熟字音”,审明一字之“出口”与“收音”,使每个字的字头、字尾清晰可辨,做到吐字清晰。他还提出“唱曲宜有曲情”。他所说的曲情,既是“曲中之情节”,即“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又指情感,即黯然销魂者之“悲”、怡然自得者之“喜”,而且要将这些情感“得其义而后唱。唱时以精神贯串其中”,做到“别有一种声口”,“另是一幅神情”,与“时优”迥别。白居易曾有诗句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李渔所谓“无情之曲”,“第二、第三等词曲”,即指那种“唯唱声”者所唱的“死音”,而只有“兼唱情”者,才是“化歌者为文人”,以“登峰造极之技”,唱的是“活曲”。此外,他还抨击了戏曲演唱时,伴奏喧宾夺主的弊病,强调“戏场锣鼓,筋节所关”,“最忌在要紧关头,忽然打断”;文场伴奏应“以肉(人声)为主,而丝竹副之”,以收“天人合一”、“金声玉振”之效。此书“授曲”“教白”“脱套”诸节,对戏曲声乐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徐大椿(1693—1772)所撰《乐府传声》是一部乾隆九年(1744)成书的度曲专著,专论元曲(北曲)演唱之法。全书主要涉及昆曲歌唱中的声、气关系;五音、四呼、阴阳、四声的唱法;出声、归韵、收声、交代的方法;起调、顿挫、轻重、徐疾、重音叠字、句韵等语言和行腔的处理;以及高、低腔用气发声的实践经验。他提出以“正字音、审口法、别宫调、重曲情、放松喉咙”为唱曲的原则。他将唱曲者必须做到的“正字音”“审口法”,即掌握正确的吐字发声方法作为本书的主要内容。他以“出声口诀”、“声各有形”、“五音”、“四呼”、“喉有中旁上下”、“鼻音闭口音”、“四声各有阴阳”、“北字”、“平声唱法”、“上声唱法”、“去声唱法”、“入声派三声法”、“入声唱法”、“归韵”、“收声”、“交代”等十六节的篇幅,从各个角度探讨吐字、咬字、唱清字的方法、技术问题,指出昆曲发声唱法中的流弊。然他不是单论技巧,而是将具体的演唱技巧与表情达意结合起来,最终是为了达到“感人动神”的演唱目的。如何做到两者很好的结合,作者举例说:“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之神理自出。”此类卓越的唱论见解与方法,书中所见多多,对民族声乐研究及歌唱实践极富参考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