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音乐史:民间乐舞与寺庙音乐简析

中国古代音乐史:民间乐舞与寺庙音乐简析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期的岁时节会,正是每年民间乐舞百戏活动最为集中红火的时刻。而比较先期出现的音乐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寺庙,故寺庙音乐成为此期的一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音乐形式。除大量变文写本,曲词、民间乐曲的歌词外,不少宫廷燕乐歌舞作品来自寺庙音乐。晚唐的懿宗崇信佛教,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修建寺庙,并每年举行盛大的迎佛仪式。

中国古代音乐史:民间乐舞与寺庙音乐简析

我国民间“爱重节序”的民俗传统,是中华文明长期聚集育化而成。隋唐时期的岁时节会,正是每年民间乐舞百戏活动最为集中红火的时刻。从隋炀帝解禁、全面恢复上元节始,至唐各地的上元夜成为最热闹繁华的灯会游乐。从李贺《官街鼓》中“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的诗句,即可知长安上元节的街鼓盛景。不仅市民工贾,就是王宫官僚、豪富巨贾之家,也纷纷出来燃灯夜游,并以相竞夸。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的“火树银花合”,“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的“鼓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等诗句,正是元宵灯会歌舞百戏表演的实况。白居易《正月十五日夜月》中的“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说的是杭州上元节的热闹夜景。而从顾况的《上元夜忆长安》中“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看,最为繁华壮观的上元灯会,无疑是号称“天下第一大都会”的京师长安莫属。

每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仍是唐代民间游春踏青的娱乐节会,而官员贵戚、朝士词人于上巳日游宴酬唱之风也颇为时兴。杜甫名篇《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肤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麒麟……紫驼之峰出翠谷,水精之盘行素鳞……”虽写的是杨国忠兄妹上巳游乐的奢靡,私家伎乐的炫耀,嘲讽贵戚显宦们“炙手可热势绝伦”的权势,但也展现了朝廷豪华乐舞的一个侧景。

此外,唐时每年的重阳及寒食、清明、端午、七夕等节会,也是宫廷、民间聚会、欢宴、歌舞游艺的节日,如荆楚、江南地区端午传统的龙舟竞渡等。而节会之外的年终“腊”祭,包括祭灶、驱傩等,则是民间较为看重的祭祀狂欢民俗。孟郊《弦歌行》中有“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唯齿白”,“相顾笑声冲庭燎”的记载,可见出民间驱傩祭仪中的娱乐性质。每年春社、秋社两次祭祀社稷的迎神(土地神)赛会,祀后吹箫击鼓的鼓乐、歌舞、杂技表演等助祭活动,后被称为“社会”或“社火”,泛指节日演艺集会。还有各地传统的赛神祭祀乐舞,与民间原始信仰和巫术崇拜有关的巫祝乐舞,如祈雨乐舞赛会,以斗船、驱傩、“斗声乐”等技艺比赛,以较胜负的形式举行祷祝:迎神、酬神、祈神、送神。在“娱神”的同时,很大程度也兼“娱人”,甚至以娱乐为主。此类即兴创演,如刘禹锡所述“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的歌舞赛会,更多地是见于西北、西南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甚至遗留至今。

隋唐时,伴随于民间各种礼俗仪式的乐舞百戏表演活动,也非常频繁多样。最常见不过的便是官绅及民间的婚丧嫁娶,且历来都有用乐舞庆贺之俗。唐时婚嫁仪式使用音乐歌舞,即《新唐书·韦挺传》所称“今婚嫁之初,杂奏丝竹,以穷宴饮”的风习。此类民间婚庆乐舞在延续不绝的同时,还不断衍出“障车”“下婿”“撤障”等等新的内容和程仪。障车时所唱歌曲,即如西南少数民族婚嫁歌中的“拦路歌”;连同撤障时“广奏音乐”、“歌舞喧哗”的风习,其影响以致连当时的皇家婚嫁也不免从俗,民间鼓吹乐舞照用不误。丧葬仪式乐舞起自先秦哭丧歌曲《薤露》和《蒿里》。至唐,挽歌已发展成商业性服务的职业,专由挽柩者歌唱。长安城中出色的凶肆歌者能够“曲尽其妙”,“虽长安无有伦比”,并有东、西两市凶肆的公开竞赛,达至万人空巷,盛况无比。此已不仅是职业化,而且是艺术性、娱乐性的高度发展了。除以歌唱入殡葬行谋生外,民间丧葬活动中,通常还有以丝竹鼓吹为主的音乐演奏,及傀儡戏表演“诸色音乐伎艺人”等参与其中,“以音乐荣其送终”。

隋唐流行于民间的歌曲、乐曲和舞曲很多,且山歌、田歌、渔歌、樵歌、棹歌、采莲歌、采菱歌、插田(秧)歌等等种类繁多,后经大量文人仿制后形成与民间歌唱间的良性互动,并丰富和发展了唐代文学的体裁与形式。民间歌曲与乐舞的长期流行,逐渐由走乡串镇的流动“作场”,转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歌舞百戏表演场地,如“戏场”,后又出现的“歌场”“舞场”及表演变文的“变场”之类。表演场所比较固定后,促使乐舞演艺活动开始走向半职业化或职业化,一些家庭戏班或伎艺人的营业“班社”开始出现。而比较先期出现的音乐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寺庙,故寺庙音乐成为此期的一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音乐形式。(www.xing528.com)

除大量变文写本,曲词、民间乐曲的歌词外,不少宫廷燕乐歌舞作品来自寺庙音乐(见图37)。如以印度佛曲《婆罗门曲》为素材的著名大曲《霓裳羽衣曲》等,部伎乐中的《西凉乐》“舞曲有《于阗佛曲》”(《隋书·音乐志》);《天竺乐》的“天曲”亦即佛曲。而佛教音乐中也有大量以民间音乐为基础,改编使用在其歌唱的“梵腔”“赞”“偈”等宗教歌曲中的音调,或直接使用现成的民间音调。这是由于隋唐时期的统治者注重了对佛教的提倡和利用。如唐初统治者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注意三种势力的均衡。武则天利用《大云经》,把自己的篡权神化为是弥勒授记的。唐玄宗信仰密宗教,在安史之乱中得到了佛教的帮助。晚唐的懿宗崇信佛教,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修建寺庙,并每年举行盛大的迎佛仪式。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还是商品交易、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即不仅“法会”期的聚会,而且很多戏场聚集在寺庙里,在这里购物游玩,娱乐,俗讲唱导,宣唱变文,表演佛教节庆乐舞、佛曲及百戏等等。僧人也在这里广泛接触民间世俗音乐,“所述倡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宋高僧传》),促进了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结合,再为宣传佛经、教义服务。

图37 甘肃敦煌莫高窟172窟唐佛前乐舞壁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