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至汉魏时代的丝竹乐器:篴、笛、鼓吹、卧箜篌

先秦至汉魏时代的丝竹乐器:篴、笛、鼓吹、卧箜篌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秦延留下来的传统丝竹乐器,在汉魏时代的各类乐队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先秦称为篴的单管气鸣乐器,汉代称笛,虽渊源不一,但历史悠久。知汉武帝时笛称横吹,张骞从西域带入,在汉鼓吹乐中占重要地位。鼓吹能够将古老的中原乐器排箫融入其中,表明至汉以降,边地及西域诸民族音乐与中原传统音乐的交往和相互影响,广泛而深远。汉魏清商乐中,卧箜篌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其中。

先秦至汉魏时代的丝竹乐器:篴、笛、鼓吹、卧箜篌

先秦延留下来的传统丝竹乐器,在汉魏时代的各类乐队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先秦称为篴的单管气鸣乐器,汉代称笛,虽渊源不一,但历史悠久。处在华夏音乐发展早期的笛,源自远古时期的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骨笛。其后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笛的形制亦趋多样化。如汉魏时期的笛有竖吹与横吹两种形制。笛的管口有开、闭之别,闭口称箎;吹口位置有居器身和器端之别,吹孔与指孔是否处于同一平面,及不同形制笛的孔数也有不同等等。宋代陈旸《乐书》卷一三〇称:“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知武帝时笛称横吹,张骞从西域带入,在汉鼓吹乐中占重要地位。汉代马融《长笛赋》说:“汉世双笛从羌起。”边地羌族双管四孔的羌笛,是竖吹笛,汉时传入中原。又东汉应劭《风俗通·声音》载,传为汉武帝时“丘仲所作”的“七孔笛”,当是竖吹笛。西汉京房为适应中原汉族音乐所需,对羌笛作过改进,在原指孔后背增开一孔,使之成为五孔笛,从而“是谓商声五音毕”。《旧唐书·音乐志》载:“梁胡吹歌云:‘快马不须鞭,反插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路傍儿。’此歌辞元出北国。”又《隋书·音乐志》载:西凉乐器有横笛。知约北周始有横笛之名。而历来有人箎、笛不分,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了两支开口竹笛,湖北随州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闭口竹箎,才对两千多年前均为横吹的笛、箎之别,有了可靠的明辨依据。而此期竖吹形制仍以篴之称谓。东晋“江左第一”的笛手桓伊,所吹蔡邕的柯亭笛,实为竖吹形制。至唐,才取了言箫之古义,称其为箫,以示与横吹之笛的区别。

竽是商周时就流行的一种编管乐器,是笙管类乐器的一支,春秋战国时期笙、竽并存。《韩非子·内储说》所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之“滥竽充数”的故事流传至今。两汉时,竽依然盛行,常用于相和歌、舞、鼓吹、百戏中,与瑟组合搭配。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各出土了一支竽。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百戏石刻画像中看,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竽瑟组合之瑟,是汉代运用范围比琴还要广泛得多的平置类弹弦乐器。据《史记·武帝纪》载,武帝元鼎六年,“既灭南越……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若周房中乐之遗声的清商三调中即有瑟调的话,那么瑟的渊源应与琴同样久远。汉时常用于相和歌舞、百戏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有二十五弦汉瑟一张,为这一早已失传的乐器提供了珍贵的直观的实物见证。瑟的音乐,无从想见,高祖的戚夫人、文帝的慎夫人等宫廷贵妇多擅此乐器,而帝王们也多喜倚瑟而歌。汉代“以哀为美”,可能瑟乐多幽情绵绵,带有悲情色彩。

当年高渐离击筑慷慨悲咏《易水歌》,为荆轲刺秦壮行;汉王刘邦击筑高唱《大风歌》,籍以纵放豪情,可知筑在秦汉时广受社会上下的欢迎,必有其特殊的魅力之所在。长期失传的汉筑,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和长沙王后墓出土后,使我们得以清晰地见识了这一古老的击弦乐器。其前端似琴,细长的尾部可张数弦,演奏似以左手持筑细部,右手执键击之。

前文述及远古伊耆氏时,有以苇管编扎而成的吹奏乐器苇籥;又虞舜时,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著名乐舞之主要伴奏乐器箫,《诗经·周颂·有瞽》中的“箫管备举,喤喤厥声”之箫,均为我国最古老的编管乐器排箫。汉魏时著名的“短箫铙歌”之短箫亦即排箫。排箫形似单翼,故又称凤翼。上端管口齐平,为吹口所在,下端参差,故亦名参差;箫管从左至右,由长至短。后汉许慎说文解字》将笙与籁作为龠之属,云:“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又“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其中谓之籁”。《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有“吹鸣籁”,唐代颜师古注引张揖曰:“籁,箫也。”但笙、竽类是集束编管,而排箫是并列编管,两者同为编管乐器,然形制截然不同。两汉始,排箫广泛用于鼓吹、歌舞、百戏中,各地汉鼓吹类出土乐俑和画像砖、石雕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马上吹奏的北狄乐队,南北朝以后进入宫廷。鼓吹能够将古老的中原乐器排箫融入其中,表明至汉以降,边地及西域诸民族音乐与中原传统音乐的交往和相互影响,广泛而深远。鼓吹乐于秦末就出现于北部边地,汉初流入中原后,很快成为中原最有影响的新乐种,它的主奏乐器胡笳、胡角等都来自西域。(www.xing528.com)

图28 湖北鄂州七里界晋墓三国后期卧箜篌、鼓合奏青瓷乐俑

上述所谓箜篌瑟,与二十五弦瑟并非一物,实为平置类的卧箜篌(见图28),古时又写作空侯、坎侯、坎坎等。应劭《风俗通·声音》说,传为汉武帝时乐人侯调所造,并因其“坎坎应节”而得名,是汉魏时常用于祭礼雅乐的一种斜置于盘坐的左腿上的拨弦乐器,有柱,形制近似于瑟,但略小。它先于汉初的民间广为流行,东汉后期甚至成为家庭教习少女必用的一种乐器,即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记述。从卧箜篌的形制与琴、瑟相像看,其渊源也应与琴、瑟相近。先秦《世本·作篇》即有“空侯,空国侯所造”和“空侯,师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出于濮上,取空国之侯名也”的记载。汉魏清商乐中,卧箜篌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