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音乐史:鼓乐与手持鼓类舞蹈的演进与衍生

中国古代音乐史:鼓乐与手持鼓类舞蹈的演进与衍生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击鼓者还可双手各执一鼓桴,一手击鼓,一手击丁宁等金属乐器。图27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鸳鸯形漆盒之神人鼓舞图此类手执鼓类或其他敲击乐器的舞蹈,还会衍生出许多,如鼗鼓舞、鼙鼓舞、小鼓舞、扁鼓舞、铜鼓舞及铎舞、铃舞、磬舞等等。击鼓以手或鼓棒,常见用于鼓吹和歌舞、百戏的乐队中。铜鼓为青铜铸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留存至今的青铜乐器。

中国古代音乐史:鼓乐与手持鼓类舞蹈的演进与衍生

从多地汉画像中可以得见,两汉三国时期鼓类的形制相当多样,运用相当普遍,几乎每种乐队编制都少不了鼓类。最别致的是悬挂于鼓架上演奏的建鼓,建鼓舞的场面普遍见于各地的画像砖、石中。建鼓以柱横穿鼓框,立于地面鼓座之上,柱端多饰以华丽的羽葆,柱顶或饰以飞鸟。以建鼓为中心,常由男子二人在两旁相对击鼓起舞(见图27)。今中南湘西等民族地区仍保留有此类鼓舞,每每用以表达喜庆的情绪。有的建鼓鼓架上、下方还加悬铃、钲或下层加置鼗鼓等乐器。击鼓者还可双手各执一鼓桴,一手击鼓,一手击丁宁等金属乐器。可以想见此类鼓舞的音色及鼓点变化必定非常丰富,击鼓与舞蹈两种动作语汇浑然一体。建鼓虽也常用于鼓吹或为百戏乐舞的单纯伴奏,但与舞蹈尤其是长袖舞等融合的表演场面尤富特色。

图27 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鸳鸯形漆盒之神人鼓舞图(www.xing528.com)

此类手执鼓类或其他敲击乐器的舞蹈,还会衍生出许多,如鼗鼓舞、鼙鼓舞、小鼓舞、扁鼓舞、铜鼓舞及铎舞、铃舞、磬舞等等。鼗鼓是一种有柄的小鼓,两旁带有小耳,亦即后世的拨浪鼓,摇柄时小耳来回击打鼓面发声。通常用于歌舞、百戏的乐队伴奏较多。更有奇者,河南南阳卧龙岗崔庄出土的一乐舞画像石上,居然伴奏乐队中有两人均右手摇击鼗鼓,左手执排箫吹奏。扁鼓的鼓身扁平,形似圆盘,通常左手执鼓,右手执棒击鼓,用于说唱,也用于舞蹈。鼙鼓也是一种扁形鼓,汉时也称“骑鼓”,最早来自军中。汉章帝曾造《鼙鼓曲》五篇,表明此鼓可与舞相配,而且有歌。小鼓的形状不一,若置鼓于地,亦称“足鼓”,若由人手执,亦可用于说唱。击鼓以手或鼓棒,常见用于鼓吹和歌舞、百戏的乐队中。铎即大铃,原为军乐器。《乐府诗集》引《唐书·乐志》曰:“《铎舞》,汉曲也。”魏晋以后也演于宫廷乐府。铜鼓为青铜铸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留存至今的青铜乐器。形如圆柱柱基,鼓胸束腰,鼓体有耳,通常将木棍穿于鼓耳,搁在鼓架上以槌击之,有时也与带耳的于或铜锣穿在同一木棍上演奏。鼓身、鼓面通常饰有各式花纹图案。有时穿在一起的两种乐器的纹饰也是同样。此铜鼓及铜鼓舞后世远传于至东南亚诸国,形成了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各民族历史悠久的铜鼓文化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