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是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提供营利性上网服务并向使用者提供电脑等相关硬件的场所。网吧的出现,曾一度令人感到兴奋,以为从此可以“坐上行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列车”。
防止网络沉迷,井外世界好精彩
中国的第一家网吧名叫“盖威特”,1996年5月诞生于上海。 [1] 这时的网吧功能相对单一,人们可以在网吧里检索信息、查找资料并学习新知识。1998年,网络游戏出现,网吧迅猛发展,直到现在,网络游戏仍是支持网吧生存的重要因素。
资料链接
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10 —19岁)的总人数约占全体网民的19.4%。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
据《教育日报》报道,在四川某小学上学的小均(化名)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小均和年迈的奶奶在老家相依为命。长期缺乏管教的小均认识了几个社会上的“大哥”,为了融入“大哥”们的圈子,小均数次跟随“大哥”们出入小镇上的网吧,在网吧中第一次接触到了如梦如幻的网络游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心心念念惦记着网吧。后来,小均因为通宵在网吧玩《英雄联盟》而错过了期末考,被学校严厉处分,这使他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在遭到家人的反对后,他瞒着家人离家出走。等家人找到小均时,他已经在某个网吧里度过了近一个星期,双眼布满了血丝。
作为青少年,上网应该有所节制。很多老师和家长对“网吧”深恶痛绝,他们认为,网吧的存在,给孩子们提供了家庭跟学校都监控不到的“游戏天堂”,虽然网吧门口醒目的位置贴着“禁止未成年人入内”和“禁止24小时营业”等字样,但一些网吧经营者为了眼前的利益,仍会铤而走险。(www.xing528.com)
网吧作为时代的产物,顺应了社会的需求,但是对青少年的成长而言,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青少年沉迷网吧、醉心游戏最后导致悲剧的事时有发生。由此可见,简单粗暴地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效果甚微,在利益的驱使下,网吧经营者总会有各种方法为他们的“顾客上帝”提供服务。堵不如疏。网吧,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到底该消亡还是该继续存在?网吧有没有可能,不再是家长和老师担忧的“黑色地带”,而是让青少年身心得到放松的“第三课堂”?
约翰·D.巴洛在他的文章《网络独立宣言》中说到,网络的管理只需要依靠市场调节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无论是网络上的内容还是网吧,只要符合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就可以了,无须社会上其他的力量来过度干扰。哈佛大学的学者劳伦斯·莱斯格在《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一书中提出其实运用网络自身特有的技术手段即可以管理好整个互联网运营的观点。但是现实情况带来的挑战也使得这些学者认识到了光靠市场或者技术,都没有办法对网络这个庞大的行业进行管理,这需要社会上各种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政府的介入。同理,对社会网吧的管理亦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社会上的网吧进行分类,成年人网吧跟青少年网吧分开经营。青少年的发展不应该与网络脱节,适度的放松可以促使青少年放松身心、开拓思维。网络游戏并非都是洪水猛兽,只要引导得当,也可以成为辅助青少年成长的工具。可把现阶段网吧的两大客群区分开来,对青少年网吧进行特别的管理,包括网吧环境装修、功能区分、设备升级、安全管理等,改善一些网吧光线不足、安全隐患大、空气不流通、设备伤眼等现状。当然,这还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书吧式上网环境。
第二,青少年的上网时间需要被规定。每周一至周五上课的时间,青少年网吧是不会开门营业的,只有在下课后和节假日,青少年网吧才开门营业。学生进入网吧需要凭学生证,且每次上网的时间最长为2个小时,节假日适当放宽至3个小时。从网吧的经营时间和学生上网最长时间两大源头,限制青少年无休止地沉迷于网络。
第三,网吧游戏内容多元化,增强对网络游戏的审核工作。杜绝涉及色情、赌博、吸毒、血腥和暴力等内容的游戏出现在青少年网吧中,相关技术部门应针对青少年的需求,开发多元化的游戏内容,如历史题材、军事题材、棋牌题材等,以开发青少年的智力,把“好玩”和“值得玩”结合起来,打破现阶段游戏仅停留于“好玩”状态的局面。此外,文化部等还需要对青少年网吧的游戏种类和内容进行仔细认真地排查,以免有“漏网之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