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曾报道过一位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的心路历程,下面是他的自白:
2015年6月,我将重返高考考场,圆我的大学梦。在此前两年的时间里,我是一个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的少年,我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沦落为“游戏人生”的高考落榜者,甚至一度离家出走。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后,我终于变得理智,最终战胜了心魔,从网络沉迷的泥潭中走了出来,获得了久违的轻松。
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想接触网络游戏,但几个好朋友硬要拉我去网吧一起玩,碍于情面,我开了个账号陪他们,可没想到我被游戏迷住了,还在游戏世界里结识了很多新朋友。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使我愈加迷恋游戏中的美好世界,想要从现实中逃离。从不想接触到欲罢不能,再到废寝忘食,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见我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越陷越深,父母软硬兼施,希望我能悬崖勒马,我自己也感受到深深的无奈和愧疚,可是每当我想克制自己时,却发现想玩游戏的欲望就像一颗有魔力的种子,已然深埋于土地、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它的藤叶将我紧紧缠住,使我无法呼吸,而我还在不断地为它提供营养,助它日益成长。高考在即,而我的成绩却一落千丈,我很清楚这样下去对自己危害极大,于是想尽办法试图戒掉游戏,几次都失败了。于是,我一度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摆脱网络游戏,竟然还萌生了顺其自然,将游戏进行到底的想法。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则新闻报道——一位少年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陷入无尽的迷茫和自责中,最终因为不想让老师和父母对自己更加失望,他留下一封遗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结尾处写道:“如果有来世,我一定要做一个最好的孩子!”这个少年的悲剧,让我非常震撼,我决定向自己宣战,我向爸爸妈妈提出想要复读一年,重新参加高考的想法。我给自己立下了规定:玩游戏的频率从一周两三次渐渐递减,直到每周一次。我还经常去书店和图书馆,看了不少书,增加了体育运动的时间,让自己转移兴趣,分散注意力。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我发现自己基本控制了想要玩网络游戏的欲望,我对人生又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这段自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少年从被玩网络游戏的欲望吞噬到最终战胜心魔、克制欲望的心理过程。我们感受到了他贪恋网络游戏的虚拟美好,逃避现实世界的心理需求,以及试图反抗、冲破欲望的枷锁而又不能成功所带来的矛盾和自责。“需求”和“欲望”就像两个牢笼,使许多爱上网络游戏又无法理智对待的青少年困于其中,他们屡次想要冲破牢笼的束缚,却撞得头破血流。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成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的五种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人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今的青少年,生长在和平、发展的年代,社会的庇护、家庭的宠爱,让他们不用担心基本的生理需求,从而转向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沉迷于网络游戏,便是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表现,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虽然物质生活高枕无忧,但现实中偶尔的挫折和失败会让他们失去安全感,而网络游戏中体验到的成功和快乐能让他们暂时逃离现实中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满足安全需求。
第二,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万千宠爱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缩小,他们不擅长与他人相处,而网络游戏里的高度互动,让他们结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
第三,网络游戏的对现实的还原能够满足青少年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装备的升级、游戏的胜利、其他玩家的夸赞,使他们觉得自己获得了朋友的羡慕和尊重,从而满足了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www.xing528.com)
如果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青少年能够满足自身各个层次的需求,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实现理想,那么他们将非常乐意把网络游戏看作“自我实现场所”。对网络游戏沉迷者来说,网络游戏更像是他们生活的另一重空间,他们在其中重新构建自我,将网络游戏视为一个表达自我与重塑自我的场域,从而逐渐沉迷其中。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吃葡萄的文字:“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你是哪种人呢?你会满足欲望、及时享乐,把好的葡萄挑选出来吃掉,然后活在美好的回忆里,还是克制欲望、先苦后甜,最后吃最好的葡萄,然后活在希望和憧憬里?不同的人选择也不一样,而不一样的选择则显示出他们面对欲望时大相径庭的心理反应。其实,反而后一种人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忍受延迟满足,他们必须即刻体验满足感和快乐,即使这样做有可能透支自己的未来。
控制不住的欲望也是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重要因素。克制欲望就是尽可能地延迟满足。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许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尝到了网络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后,便沉迷其中,一旦萌生想要玩游戏的欲望,便克制不住,总想着“再玩一盘就学习”“这盘玩完了就休息”,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在键盘和鼠标上不断敲击的手指,既耽误了学习,又影响了生活,最后只能一边后悔懊恼,一边却在游戏中越陷越深。然而,以追求更好的生活为目标,认清网络游戏的虚拟本质,尝试用各种办法克制欲望、不沉迷其中,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正如“延迟满足”实验中,有些孩子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励,选择用捂住眼睛、转过身体、踢桌子、拉辫子以及用手去打棉花糖等方式,以达到克制欲望、延迟满足的目标。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那些孩子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棉花糖而克制欲望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克制不住欲望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研究人员还发现,能克制欲望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强,越容易取得成功。
资料链接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研究人员从一所幼儿园里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人单独待在一个小房间里,桌上的托盘里放有他们爱吃的棉花糖、曲奇或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则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便会马上返回。实验过程中,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诱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转过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做出了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辫子、用手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中间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当然,“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青少年无尽地等待,也不是让青少年一味地压制欲望,更不是让青少年的人生“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制当前欲望、克服当前困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面对网络游戏的无穷诱惑,青少年应该学习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不断激励自己积极进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