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也就是说,课堂纪律是为了维护班级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班级成员共同遵守某种准则,同时通过奖惩手段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年龄越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强,教师促成的纪律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2.集体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有两类:一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二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的纪律等。教师应着重对非正规群体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合到正规群体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认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对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遵守任务的纪律要求。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课堂纪律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当学生能够自律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集体的行为标准时,便意味着他能够为新的更好的集体标准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
(二)课堂结构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课堂情境结构的安排体现在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这三个方面。
(1)班级规模的控制。
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班级规模越大,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现有研究表明,班级规模越小,学生的成绩就越好。
(2)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它们赋予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一定的意义,使学生明白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具有约束和指导学生课堂行为的功能,从而使课堂行为规范化。课堂常规建立的同时就要教师和学生讨论遵守或无视课堂常规的后果,对遵守课堂常规的合适行为进行强化,如微笑、给予荣誉以及权利等;对于破坏规则的行为,可以使用一些惩罚,如撤销权利等。
(3)学生座位的分配。
研究发现,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其实,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可以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等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便越好。
编制课程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科学的编制方法,能使学生负担均衡,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水平;能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把课备好,提高教学水平。
(3)教学过程的规划。(www.xing528.com)
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是维持课堂纪律又一个重要条件,不少纪律问题是因教学过程的规划不合理造成的。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结构合理、内容紧凑,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有张有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无暇违反课堂纪律。
(三)课堂问题行为
1.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同。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但在正常的班级里,其人数甚少。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而且除了差生或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学生有时也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里灵活而机智地处理和矫正问题行为。
2.问题行为的类型
心理学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把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不安静听课、哭闹、随意走动、随意站起来、拒绝完成学习任务、不听从教师指令、大喊大叫和赖在地上等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如不敢与老师对视、拒绝回答问题、严重的不安情绪等。
美国心理学家奎伊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以及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种类型。
我国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
行为不足主要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等;行为过度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行为不适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
3.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内在因素。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内在因素。中学生正处在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中,而发展中尚未成熟正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内在因素。具体地说,性格类型、认知能力发展、情绪情感状况都是影响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在因素。
(2)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来自教师授课、师生关系、课堂环境、课堂规则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教师授课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师生关系不良、课堂规则缺乏合理性及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另外,不良课堂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氛围、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4.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一般说来,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产生消极课堂行为的学生也要善用奖励,让学生看到他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当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但不可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
(2)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针对课堂问题行为,可以综合采用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和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等,对学生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
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中学生小华和几个同学为了参加全省航模大赛,组成了航模小组,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达成了共识,牺牲各自的一些课余休息时间,放弃各自的一些爱好,以规范自己的参赛行为。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遵循的纪律属于( )。
A.教师促成
B.群体促成
C.任务促成
D.自我促成
二、简答题
1.如何培养班集体?
2.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