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心理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二是指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三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心理发展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历程。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学生认知发展已逐渐成熟,接近成人水平。具体表现在:中学生的观察力方面已获高度发展并具有更大的概括性;能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使之稳定保持40分钟左右;思维能力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性,但仍主要属于经验型思维;作为智力核心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中学时期发展迅速并趋于成熟;想象力日益丰富,创造想象获较好发展。
2.中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学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中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性,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高涨;独立自主的需求快速增长;反抗心理的产生;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初步形成价值观;矛盾心理突出。
中学生人格特点上的矛盾心理具体表现在:(1)求知欲强与鉴别能力低的矛盾;(2)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3)勇敢和怯懦的矛盾;(4)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随着性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中学生性心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青春期的学生时刻体验着自我性别角色,会产生惊喜感和不安感。突然出现的月经或遗精,会使她(他)惊恐、不安、害羞,对于这种突然的改变,往往不知所措。其次,性意识有一定的发展。在与异性的接触和交际上,在初一、初二,由于在身体的发育上的差异,多数学生处于性反感期,尤其男生对女生的反感更为强烈;到初三以后,男女生之间就出现互相吸引、互相接近、互相接触的时期,但还不是恋人的关系;到高中二、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出现早恋的现象。
(三)促进中学生心理发展
1.促进中学生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较高水平,接近成人。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学科学习,认知能力随之提高。不过,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个体差异较大,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别化教育,促进中学生认知最优化发展。
2.促进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中学生的情绪处于不稳定期,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发展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当他们具有消极的情绪时要注意加以疏导,指导他们适度控制、调节或发泄。中学生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已经有较好的发展,教师和家长要适时引导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
3.促进中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和父母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情感,给予他们更多的支配自己行为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同时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获得一定的锻炼,使其不断增强独立性,克服依赖性。同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应给予“朋友式”的热心帮助及合理指导,促使他们的独立性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4.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性生理知识的传授,而应视之为卫生教育、生活教育或人格教育。其基本内容为:
(1)性生理基本知识教育。如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特点,男女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青春期性卫生知识和疾病防治,对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认识与防范等。
(2)性心理知识教育。如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与表现,如何与异性进行交往、建立友谊,青春期心理保健等。
(3)性道德教育。如培养良好的性道德认识,与异性交往要互敬互爱、自尊自爱,正确对待性活动中的责任,反对色情文化,承担家庭责任,对性侵害的自我保护与法律保护等。性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课堂讲授、读书指导、专题讨论、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展览教育与多媒体教育、参观访问、角色扮演与辩论等。
5.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
高尚的道德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德育的教育内容基本上就是人格塑造或人格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化的政治信念和道德理想,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性价值观和性责任感教育。教师和家长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即树立男女平等的异性观,建立文明道德的异性关系,摒弃各种庸俗偏颇的性观念。高中生必须养成良好的性责任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性感情和性行为。
6.开展心理辅导,增进心理健康
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在学习、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会遇到困难;或者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某些消极的心理品质、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会给学生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教师可通过开展心理辅导为学生排忧解难,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学生顺利成长。
7.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使中学生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重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实现自我完善。首先,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其次,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之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了解他人,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再次,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调整自我追寻的目标,使之更接近自我实际,经过自我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8.重视中学生心理的整体协调发展
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开发,而且应重视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社会能力和自我意识等各种心理机能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真题
单项选择题
1.青少年期一般指( )。
A.6~12岁
B.11~18岁
C.6~18岁
D.12~20岁
2.个体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是(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初期
3.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第二高峰出现在( )。
A.幼儿期
B.小学阶段
C.高中阶段
D.初中阶段
4.青年初期的生理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
A.骨骼骨化已基本完成
B.神经系统趋于完善
C.心肺功能接近成人
D.认知发展(www.xing528.com)
5.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 )。
A.儿童心理发展
B.个体心理发展
C.民族心理发展
D.种族心理发展
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
A.身心变化
B.机体变化
C.心理增长
D.心理变化
7.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来自( )。
A.心理发育快于生理发育
B.生理发育快于心理发育,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
C.心理发育跟不上周围环境的变化
D.心理发育速度过快而社会交往发展相对滞后
8.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不包括( )。
A.过渡性
B.稳定性
C.闭锁性
D.社会性
9.下列哪项不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
A.情绪存在半成熟、半幼稚的两面性
B.自我评价稳定
C.压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D.抽象逻辑思维占主要地位
10.不属于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内容是( )。
A.性生理基本知识
B.性心理知识
C.性道德与法制教育
D.性生活知识
11.在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阶段(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12.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和文化传统
13.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差异性
14.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