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02年“壬寅学制”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2.1904年“癸卯学制”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又称“癸卯学制”。该学制分为三段五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两级;第二段中等教育,为中学堂5年;第三段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和大学堂(3~4年)。学生7岁即入学,到28岁毕业,学制的年限很长。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该学制还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壬戌学制”又被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此后,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就学制作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的新学制
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标志着我国的学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www.xing528.com)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旨在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
3.1985年的学制改革
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在我国按地区、有步骤、分阶段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4.1993年的学制改革
1993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
5.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提出了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提出: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