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1.教育的涵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分广义与狭义两方面。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对“教育”的概念作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解释。
2.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指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它是教育活动中主导性的因素。
(2)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它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影响: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设备、教育措施、教育情景等。
3.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其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4.教育的形态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分为三种形态:非形式化、形式化与制度化教育。
(1)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制度化教育。也称正规教育,指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按年龄或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制度。它指向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划分,教育的形态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这些形态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二)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
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正式的教育起源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主要观点是: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和冲动。它将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与动物的本能混为一谈,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孟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它把人的有意识行为混同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
我国及前苏联教育界持此种观点,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一论断来自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本身”。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儿童公有、儿童公育,即性质是公共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是对那个时代儿童教育的最好描述。
(2)教育水平是原始的,教育还未从生产中分化出来,目的不明确,主要是维持个体,保持种族。
(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4)原始社会儿童的教育手段是口耳相传,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采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出现了学校教育。
我国学校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的夏代(公元前1000多年前)。一般认为,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文士学校)。
学校产生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三是国家的产生,需要培养大量的统治人才;四是成熟文字的产生。
②教育具有阶级性。西周记载有“学在官府”。
③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www.xing528.com)
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古希腊两种对比鲜明的教育体系:
一是斯巴达教育。属于典型的军事体育教育;
二是雅典教育。讲究“身心既美且善”,注重多方面内容的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还具有森严的等级性。
如:唐代的“二馆六学”就是等级性的典型体现。
在中国,封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③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④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欧洲封建社会(也称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形成了两种教育系统:
一是教会教育(即僧侣教育)。教育内容为“三科四学”,合称“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二是骑士教育(即世俗教育)。教育内容有“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
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鲜明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②教育日益大众化,开始推行普及教育,实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最早源于18世纪欧洲的德国。
③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世俗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⑤具有完备的教育系统。建立了现代学制。
出于阶级利益的考虑,资产阶级的学校制度在20世纪中叶之前,还保留着明显的“双轨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种双轨制逐渐在形式上被取消。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①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②社会主义教育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精神文明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社会主义教育正在创造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平等。
④社会主义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国家尤其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⑤教育与宗教分离,不受宗教影响。
4.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
当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这是当代教育公共性的基本含义。与之相关的就是当代教育的公平性,即当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应该坚决废除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
(2)生产性。
当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
(3)科学性。
当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当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内容上,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而不再是以道德知识或宗教知识为主的教育。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尊重教育科学,依靠教育科学来进行当代教育改革。
(4)未来性。
当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当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5)国际性。
当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步入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逐渐进入到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当代教育不仅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工具,也是促进国际理解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和平理念、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工具。因此,当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业务的意识、知识、情感和技能。
(6)终身性。
当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当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为此,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