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欣赏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景观

欣赏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景观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有各种兽类100 多种,鸟类约300 种,此外还有大量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区系组成,随海拔的增高,东洋界成分逐渐减少,而古北界成分逐渐增多。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达11.8 万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7%,灌丛草甸覆盖面积约3.04 万公顷,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造成了植物种类与群落的多样性。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有较多的特有种属和孑遗植物。

欣赏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景观

1.简介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脉东南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岷江上游汶川县映秀镇西侧,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东西宽60千米,南北长63千米,东与汶川县映秀镇连接,西与宝兴、小金县接壤,南与大邑、芦山两县毗邻,北与理县及汶川县草坡乡为邻。1980年1月,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3年,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地貌单元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为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过渡的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卧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分异明显,形成山地气候垂直带,有6 个垂直气候带。

2.主要旅游资源类型

(1)动物旅游资源。

卧龙是我国已建立的67 个大熊猫保护区(截至2018年)中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大熊猫100 多只,占全国的10%;金丝猴有6 群1 700 多只;银厂沟热水塘一带有100多头牛羚和200 多头岩羊,是全国罕见的特大型牛羚群和岩羊群。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更是濒危的珍贵稀有动物。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在200 多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到100 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分布于我国南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该动物群的许多种类已经灭绝,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了下来,所以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其处于濒危状态。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分布,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再加上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有各种兽类100 多种,鸟类约300 种,此外还有大量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除大熊猫外,还有金钱豹、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小熊猫、雪豹、水鹿、猕猴短尾猴、红腹角雉、藏马鸡、石貂、大灵猫小灵猫猞猁、林麝、毛冠鹿、金雕、藏雪鸡、血雉等几十种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区内鸟类种类繁多,占中国特种鸟类的50%,也是世界上古老生物种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区系组成,随海拔的增高,东洋界成分逐渐减少,而古北界成分逐渐增多。根据区内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动物的区系和种类组成,动物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以下五种类群。

1)亚热带南方嘉湿动物群: 分布于海拔1 150~2 0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动物的区系组成主要是东洋界的种类,有少量的古北界种类和广布种。生态地理动物群落由季风区亚热带阔叶林和林灌动物群组成;半树栖生活的有南亚热带的云豹,暖温带的猕猴,中亚热带的藏酋猴,亚热带的红腹锦鸡,广泛分布的鸢,以及古北界的雀鹰、松雀鹰、红脚隼、领鸺鹠、斑头鸺鹠等猛禽类;林灌型动物有季风区的豹、黄喉貂,北亚热带的金猫,中亚热带的大灵猫、小灵猫,南亚热带的豺和水鹿;山溪水栖的有以鱼类为食的水獭,游禽类的鸳鸯和珍贵稀有的凶猛鱼类——川陕哲罗鲑。

2)适温性南北动物群: 分布于海拔2 000~2 600米的针阔混交林带,动物的区系组成与上带相比,东洋界种类开始减少,而季风区古北界种类有所增加。生态地理动物群落由适温性针阔混交林灌动物群组成;树栖种类有西南特有的古老动物金丝猴,猛禽类除金雕和鸢等广布种外,主要是古北界种类,如雀鹰、松雀鹰、普通鵟、棕尾鵟、秃鹫、乌雕、红脚隼、雕鸮、灰林鸮等,半树栖的有南亚热带的云豹,中温带的黑熊和北亚热带的金猫等猛兽,东洋界的红腹角雉,古北界的勺鸡、血雉等;林灌生活的主要是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型的大熊猫、小熊猫、林麝等;还有南亚热带的水鹿、季风区的黄喉貂等;林缘峭壁活动的主要是北亚热带的鬣羚。

3)寒温性北方动物群: 分布于海拔2 600~3 600米的针叶林带,动物的区系组成中,兽类的东洋界成分与古北界成分混杂掺半,而鸟类则主要是古北界种类。树栖种类主要是古北界种类,如斑尾榛鸡、血雉、雕鸮、灰林鸮、松雀鹰、棕尾鵟、普通鵟、乌雕等,另外还有少量的东洋界种类,如金丝猴、红隼等,以及广布种金雕等;林灌生活的主要是大熊猫和小熊猫,林缘生活的有高地型的马熊、马麝;林缘峭壁、峰林和岩石间活动的有鬣羚、斑羚、岩羊等。

4)耐寒性高地动物群: 分布于海拔3 600~4 4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带,动物的区系组成主要是古北界的种类,除少量西南地区和北方种类外,主要是青藏高原高地型动物。西南山地的种类有扭角羚、绿尾虹雉、藏马鸡等,青藏高原高地型的种类有白唇鹿、白臀鹿、雪豹、马麝、岩羊、雉鹑等,北方型的有石貂,中亚型的有兔猕等,另外还有古北界的普通鵟、兀鹫、胡兀鹫等大型猛禽。(www.xing528.com)

5)耐高寒的青藏高原动物群: 分布于海拔4 400米以上的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如雪豹、白唇鹿、白臀鹿、岩羊、雪鹑、藏雪鸡等,全属于青藏高原向东延伸的种类。

(2)植物旅游资源。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达11.8 万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7%,灌丛草甸覆盖面积约3.04 万公顷,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造成了植物种类与群落的多样性。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有较多的特有种属和孑遗植物。根据植物种类组成和植被的外貌特征,卧龙的植被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常绿阔叶林: 分布在海拔1 600米以下地段,建群种主要有樟科、山毛榉科、山茶科和冬青科植物。林内有少量桦木科、槭树科和胡桃科等落叶阔叶树种,林下有大面积的白夹竹、油竹子和拐棍竹,植被外貌四季常绿,季节变化不明显。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分布在海拔1 600~2 000米的地段,建群种中,常绿的有山毛榉科、樟科等树种,落叶的有桦木科、胡桃科、槭树科等树种;局部地区有连香树、珙桐、水青树、领春木等珍稀的古老孑遗植物伴生,林下层以拐棍竹为主;植被外貌季节变化明显,春夏深绿与嫩绿相间,入秋则绿、黄、红、褐等诸色掺杂,冬季仅林冠有少量绿色点缀于白色世界中。

3)针、阔叶混交林: 分布在海拔2 000~2 600米的地段,建群种中,阔叶树种有红桦、槭树、藏刺榛、椴树等,针叶树种有铁杉、四川红杉松树等,林下广泛分布着拐棍竹,局部地区有大箭竹、冷箭竹;植被外貌季节变化显著,春夏呈翠绿色,秋末冬初则七彩斑斓,构成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一大景致。

4)寒温性针叶林: 分布在海拔2 600~3 600米的地段,建群种有多种冷杉、方枝柏、四川红杉等,林下有大面积的冷箭竹,约占全区竹类总面积的50%,局部地区还有大箭竹、华西箭竹;植被外貌呈暗绿色,季节变化不明显。

5)耐寒灌丛和高山草甸: 分布在海拔3 600~4 400米的地段,耐寒灌丛以紫花杜鹃、细枝绣线菊、白毛银露梅和香柏为主,高山草甸有以珠芽蓼为主的杂草类草甸,以羊茅为主的禾草草甸,以矮生蒿草为主的莎草草甸。夏季百花齐放,景色宜人。

6)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 分布在海拔4 400~5 000米的地段,主要由多毛、肉质的矮小草本植物组成,如红景天、点地梅,另外还有少量的地衣和苔藓植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