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剖面地质背景
凯里组标准剖面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为一套厚的灰绿、黄绿色含云母粉砂质黏土页岩、泥岩,其时代为早寒武世。凯里组主要由粉砂质的泥岩、页岩组成,顶底都含有灰岩,分布于贵州东部的丹寨、台江、剑河、岑巩、镇远一带,根据岩性及生物特征,可分为南北二区。但岩性组合亦有变化,南区底部灰岩少,而北区底部灰岩发育。此外,南皋剖面中下部夹有灰岩,岩性变化特点是由北向南砂质、钙质减少,泥质增加,厚度增大。底覆地层南区为灰绿色、灰黄色泥页岩为主夹灰岩的乌训组。北区为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灰岩及泥岩组成的清虚洞组。上覆地层均为甲劳组,但岩性组合不同,南区为灰岩夹碳质页岩或白云质砂岩夹灰岩,北区为白云岩,表明二区的沉积环境略有不同。南区海水略深,离台地较远,因此生物相对较少。自赵元龙等开展对凯里组剖面化石及地层的详细工作以来,不仅在剑河革东八郎凯里组中发现了凯里生物群,而且还在附近地区测制了多条凯里组剖面,并且对沉积岩石和环境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
2.FAD 分子划分-Oryctocephalus indicus
国际地层委员会规定全球层型是以正式公布的形式为地层界线指定的典型,在剖面上用一个特定点在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作为确定和识别两个已命名的全球标准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的标准。显生宙以来,阶的界线层型剖面点都是根据化石带定义的,以首要标准类群生物带首次出现(FAD)的位置作为界线的标准。在赵元龙对黔东南凯里组的研究中,发现了八郎剖面中的第9 层和第10 层间在化石组合上有明显的不同,在下部发现了传统下寒武统的重要分子Bathynotus 和Redlichia 等,上部发现了Oryctocephalus 等。从全球的范围内说明了Oryctocephalus 作为洲际对比分子的重要性。南京古生物所袁金良在研究华南三叶虫时,亦认为其中属于掘头虫类三叶虫的属在划分传统下、中寒武统界线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提出很快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赞同,2001年,前国际寒武系分会主席Shergold 在乌溜一曾家崖剖面考察,也作出了肯定的态度。但在近几年国际上又出现了几种新的观点,如以Ovatoryctocara granulata 作为首现分子和以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 作为首现分子,将使现在寒武系第统的首现分子难以决定。
通过比较,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Oryctocephalus indicus 广泛分布于贵州凯里地区凯里组地层,占据的地层厚度为64.8~87.59米。但在贵州东部镇远地区,凯里组只有50 多米,Oryctocephalus indicus 占据的地层厚度只有10 多米。很明显,贵州东部地区Oryctocephalus indicus 占据的地层厚度和凯里组的厚度成正比。贵州东部地区凯里组中的Oryctocephalus indicus,不仅占据的地层厚度大,数量也非常多,乌溜一曾家崖剖面最为丰富,有一块20 多平方厘米的岩石标本竟有6 个Oryctocephalus indicus 个体。至2000年,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标本达150 多件,至今有800 多件标本。Oryctocephalus indicus 不仅分布于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朝鲜、美国西部、澳大利亚,而且也分布于西伯利亚,出现在全球寒武系三大生物区,比Ovatoryctocara granulata 的分布广泛得多。同时,Oryctocephalus indicus 的特征明显,个体较大,具柱锥状的头鞍和圆坑状的头鞍沟。2015年,寒武系第五阶工作组通过选举,大部分成员认可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 作为第三统和第五阶的首现分子。
3.获批过程(www.xing528.com)
2016年8月及9月,赵元龙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与美国森德伯格团队分别向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提交关于寒武系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的提案,9月15日,投票结果揭晓,赵元龙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提案以59%的赞同击败美国竞争对手森德伯格团队的提案,但由于赞同票未达到总票数的60%,按规定,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决定进行第二轮投票,第二轮投票表决对象只有苗岭统和乌溜阶的提案。2017年11月5日,第二轮投票结果揭晓,苗岭统和乌溜阶的提案以78%的赞同票获得通过,于是,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向国际地层委员会提交了苗岭统和乌溜阶“金钉子”的提案报告并以高达90%的赞同票获得通过。2018年6月21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了寒武系第三统(苗岭统)及第五阶(乌溜阶)共同底界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长达28年的研究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4.“金钉子”旅游发展
(1)讲好“金钉子”故事,增加科普软实力。一是科普解说语言的改进。比较官方也是最常见的“金钉子”介绍,普通游客听完后能记住的信息有限,一般可以了解到“金钉子”和修铁路有关、“金钉子”的数量,但中间的专业知识部分则容易因为晦涩被过滤掉。为了帮助大众理解,有的科普解说会进一步讲解到“地层”概念,因为“金钉子”要想讲明白,地层这一基础知识是必须要讲的,常见的会对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做进一步补充说明。用历史上的唐、宋、元、明、清时代来对照讲解地质年代顺序,而每个地质年代又对应各自的地层。如何讲好“金钉子”故事,实现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地质遗迹、传播科普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使游客易于接受以前不曾涉猎的新知识,可借鉴张忠慧教授的“解说十法”(即拟人法、问答法、事件法、比喻法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讲解方法交叉使用来解释“金钉子”的相关内容,剖面、层位、代表古生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说,突出剖面的典型性,赋予其趣味性,使游客同时达到求知欲、好奇欲的全面满足。二是培养专业化的导游队伍。针对“金钉子”的特殊性,必须加强“金钉子”科普旅游线路上导游人员的培训学习,保证他们了解每一处“金钉子”的形成背景、科学价值、科学意义、代表古生物等,强化其在景点实地讲解的经验及对地质内涵的理解与掌握。除了对“金钉子”设施、自然人文资源的熟悉掌握外,还要充分了解景区各条线路的地质科普主题,每一个地质遗迹点的成因、分类、特点等,在把握旅游活动行进整体步调的基础上让游客轻松地学到一些在其他旅游地学不到的知识。
(2)打造“金钉子”科普景观,增加旅游吸引力。一是分析现有景观。科普解说改进后,硬件提升也要同步跟上去。剖面原址和复制品的问题都存在景观的缺陷,所以必须打造“金钉子”科普景观,增加旅游吸引力。景观是地理学范畴里泛指地表自然景色的一个名词,是一种视觉景象。好的景观应该是一组不但让人视觉上觉得美观,且能让人留下记忆的空间景色。从“金钉子”自身属性而言,它所能形成的地质遗迹景观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美学特征的地质剖面及依附其上的生态系统。“嫁接”到旅游区的“金钉子”剖面有山、石、碑、文字解说,但还是不够吸引人。此时就可以考虑深入挖掘它的地质内涵,以“金钉子”地质故事、古生物为切入点,通过有效的设计,使现有景观与“金钉子”相关的地质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满足游客的感官需求,从而优化游客体验。二是编制地质故事。每一枚“金钉子”都代表了一次地球历史上的大事件。贵州剑河八郎“金钉子”主要表现有Bathynotus、Oryctocephalus indicus 等化石,同时,剖面产出凯里生物群,该生物群包括11 大门类、120 多属动物化石,年代居于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中国云南澄江生物群之间,是世界三大页岩型生物群之一,在生物演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生命起源与演化、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还可以根据各类化石模样制作旅游纪念品。
(3)开发“金钉子”特色地学研学产品。主动根据中小学课程的需要,开发打造特色科普研学线路。制订小学各年级、初高中不同年龄段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在“金钉子”剖面相邻村寨倡导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知识问答、现场咨询和互动游戏等方式,向民众宣传地质科普内容,提高民众基础地球科学的知识储备,培养大众社会参与感,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认识“金钉子”,走进“金钉子”,让“金钉子”地质科普享受到它应有的热度。此外,应加强“金钉子”资源的保护,增加科普旅游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