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很多学者根据板块理论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认为大多数火山都分布在板块边界上,少数火山分布在板块内,前者构成了四大火山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有学者提出两极挤压说,揭开了地球发展的奥秘,认为在两极挤压力作用下,地球赤道轴扩张形成经向张裂和纬向挤压,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经向和纬向构造带内。
1.环太平洋火山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又称环太平洋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或火环),南起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经北美洲西部的落基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转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向西南延续的是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群岛,全长4 万余千米,呈一向南开口的环形构造系。环太平洋火山带有活火山512 座,其中,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有30 余座活火山,北段有16 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 723米。再向北为加勒比海地区,沿太平洋沿岸分布着的著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苏火山、圣阿纳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 余座,著名的有圣海伦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尔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
环太平洋火山带,火山活动频繁,据历史资料记载,全球现代喷发的火山中,这里占80%,主要发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岛、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之国”,南部包括苏门答腊、爪哇诸岛构成的弧-海沟系,火山近400 座,其中129 座是活火山,这里仅1966—1970年5年间就有22 座火山喷发。此外,海底火山喷发也经常发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岛屿出露海面。
环太平洋火山带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浆喷发的产物,形成了钙碱性系列的岩石,最常见的火山岩类型是安山岩。距海沟轴150~300千米的陆地内,安山岩平行于海沟呈弧形分布,即成所谓的“安山岩线”。自海沟向陆地方向,岩石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一般随着与海沟距离的增大,依次分布为拉斑系列岩石、钙碱性系列岩石和碱性系列岩石。这里的火山多为中心式喷发,爆发强度较大,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区,则往往造成严重的火山灾害。
2.大洋中脊火山带
大洋中脊也称大洋裂谷,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从北极横穿过冰岛,到南大西洋,这一段平分了大西洋,并和两岸海岸线平行。向南绕非洲的南端转向东北与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陆北端与东非裂谷相接,向南绕澳大利亚东去,与太平洋中脊南端相接。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东部,向北延伸又进入北极区海域,整个大洋中脊构成了“W”形图案,成为全球性的大洋裂谷,总长8 万余千米。大洋裂谷中部多为隆起的海岭,比两侧海原高出2~3千米,故称其为大洋中脊;在海岭中央又多有宽20~30千米、深1~2千米的地堑,所以又称为大洋裂谷。大洋内的火山就集中分布在大洋裂谷带上,人们称其为大洋中脊火山带。洋底岩石年龄测定结果,说明大洋裂谷形成较早,但张裂扩大和激烈活动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纪以来更为活跃,突出表现在火山活动上。(www.xing528.com)
大洋中脊火山带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多集中于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兰岛,经冰岛、亚速尔群岛至佛得角群岛。该段长达万余千米,海岭由玄武岩组成,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喷发的产物。由于火山多为海底喷发,因而不易被人们发现。据有关资料记载,大西洋中脊仅有60 余座活火山。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冰岛上的火山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岛上有200 余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 余座,人们称其为火山岛。
3.东非裂谷火山带
东非裂谷是大陆最大裂谷带,分为两支: 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中部,至红海北端,长约5 800千米,再往北与西亚的约旦河谷相接;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阿尔伯特湖,至艾伯特尼罗河谷,长约1 700千米。裂谷带一般深达1 000~2 000米,宽30~300千米,形成了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如埃塞俄比亚高原东侧大裂谷带中的阿萨尔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米,是非洲陆地上的最低点。
自中生代裂谷形成以来,火山活动频繁,尤其晚新生代以来更为盛行。据统计,非洲有活火山30 余座,多分布在裂谷的断裂附近,有的也分布在裂谷边缘数百千米以外,如肯尼亚山、乞力马扎罗山和埃尔贡山,它们的喷发同裂谷活动也密切相关。
4.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这一带共有活火山70 余座,其中地中海沿岸有13 座,印度尼西亚有60 余座。这一火山带喷发的岩浆性质从基性到酸性都有,不同的火山表现不同,同一火山不同喷发阶段也有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