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伯声: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奠基者

张伯声: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奠基者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930年5月,张伯声因家事被迫中断学业回国。1961年,张伯声教授因过度劳累,身患高血压病。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垮台后,年逾古稀的张伯声教授精神焕发,更加积极地投身地质科研事业。张伯声“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中国大地构造的一个新学派。因此,1979年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上,张伯声“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与会所有专家、学者公认为中国地质界的五大构造学派之一。

张伯声,字遹骏。1903年生,河南省荥阳县人。一级教授,学部委员,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6岁读私塾,10岁入荥阳县高等小学堂,聪颖好学,深得教师喜爱。1917年,14岁时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二次英文科,他在这里学习两年,一贯刻苦用功,英语教师吴忆鲁赞扬他的求学精神“堪为楷模”。1919年,他被学校破格选送清华学校深造。192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又被保送公费赴美留学。

张伯声留学美国4年,先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不到两年就完成了该校规定的全部学分而提前毕业,获硕士学位。随后考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化学。1928年3月,他受到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谭锡畴的影响,把兴趣转向了能为贫穷落后、地大物博的祖国寻找矿产的地质学上。于是,他报考芝加哥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并被录取,开始跟随著名的岩石学家约翰逊教授、构造地质学家坎伯仑教授攻读地质系专业。次年,张伯声转入斯坦佛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受到地质学家维里斯教授、布莱克卫尔德教授的精心指导和亲切教诲,学业大有长进。1930年5月,张伯声因家事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张伯声回国后,即被私立焦作工学院聘为地质、岩矿学教授。1931年,被聘为唐山工学院教授。1932年,被母校河南大学聘为理学院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他在母校任教时间仅1年,但他教学认真、重视实践的科学态度却给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33年,张伯声被聘为天津北洋工学院教授。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他跟随北洋工学院内迁西安。到由平、津各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安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次年兼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1942年,他参加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深恶痛绝。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他被政务院任命为西北大学理学院院长。1956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并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来的心愿。

建国初期,张伯声教授虽远在西安工作,却时刻关心母校河南大学的教学、科研,关心家乡河南的经济振兴。1950年,他欣然接受河南省人民政府的邀请,参加以母校河南大学一些专家、教授为主组成的“豫西地质矿产考察团”,任考察团首席地质顾问。当他接到河南省人民政府的邀请信后,立即风尘仆仆赶来开封,大家都惊讶他来得如此之快时,他说:“为家乡人民找矿,是我几十年的心愿,但在旧中国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人民政府好像是摸透了我的心事。”他和考察团成员一起冒着严冬酷暑,辗转10余县,行程1000余里,在豫西、豫中检查和评价了100多个矿场,鉴定出30多个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点。开封地区巩县小关大型铝土矿床和平顶山大型煤田的发现,他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此外,他在中岳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附近一个小沟里,率先发现了深变质的太古杂岩和元古石英岩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交角不整合接触面,经过他认真观察研究后,便把这个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地壳运动正式命名为“嵩阳运动”。中外地质学界对他的这一重大发现给予很高评价,从此“嵩阳运动”成为中外地质学界普遍关注的科研课题。(www.xing528.com)

1961年,张伯声教授因过度劳累,身患高血压病。西北大学为照顾他的身体健康,决定他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热情在指导研究生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新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年过花甲的张伯声教授竟亦不能幸免,他被诬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多次遭到无情的批判斗争,有一段,每月只能领到24元的生活费。面对这种极不公正的待遇,他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关心西北大学地质系的教学工作和自己规定的科学研究任务,不顾年老体弱和种种议论经常跟随师生到野外进行教学实践。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垮台后,年逾古稀的张伯声教授精神焕发,更加积极地投身地质科研事业。又经过两年的辛勤实践、理论升华,他终于创建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一个新学派——“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1978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次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并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84年,他改任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把全副精力投入培养地质学博士研究生工作。现已90高龄,行走已不方便,但仍精神矍铄。1992年元月,欣然为母校河南大学题词。

张伯声“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中国大地构造的一个新学派。这一理论兼容并蓄了前人“脉动说”与“收缩说”的合理部分,赋予“地球四面体理论”以崭新的内涵。该学说不仅对我国煤矿、油田、金属矿产的开发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探讨地震活动规律方面也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1979年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上,张伯声“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与会所有专家、学者公认为中国地质界的五大构造学派之一。会议一致认为这朵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必将开放得更加艳丽,芬芳!

张伯声的代表论著有《波浪状镶嵌构造》、《辩证的地质学》、《豫西煤田地质》、《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中国东部地质构造基本特征读后》、《难忘家乡山水情》、《中国大地构造图》等。他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先后荣获陕西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国家科技二等奖(198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