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的嫁妆——随身饭
中原地区新娘的嫁妆除衣物、被褥、家具、电器外,还有一种家家必备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此种菜需事先由娘家备好,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迎娶的花轿或汽车带至婆家,故而才有了这个名称。
随身饭的品种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称呼每种饭菜时,人们习惯在前面加上“随身”二字,如果是肉,称“随身肉”,面条称“随身面”,饺子称“随身饺”。
姑娘出嫁头一天,父母将肉煮熟,配上青菜,装入几个饭碗内,出嫁之日用食盒抬上,至婆家加热后给新娘食用。面条是生的,在偏僻的农村,庄户人家多是自己动手擀,将擀薄切窄的面条装入篮子,盖上红纸,然后请人在姑娘出嫁的当天担到婆家。城市居民则要买来精粉挂面,把挂面用红纸条缠好,放进新脸盆,配上两双新碗筷,用红布兜上作为嫁妆。姑娘出嫁之日,姑娘的嫂嫂提上脸盆,将面条和妹妹一道送到妹夫家。面条的数量为1公斤、2公斤、3公斤不等,一般以双数为宜。
若是随身饺,娘家需将捏好的生饺子摆在陪嫁的桌子抽屉里,待娘家派人送嫁妆时一起送到男方家。饺子的数量也有讲究,它要由姑娘出嫁时的年龄来决定。如果姑娘是20岁,应要准备20个饺子;如果24岁,则必须包上24个饺子。有的地方饺子的数量和姑娘的年龄相等,有的地方要比年龄多一个,为的是图吉利有余。父母为姑娘捏饺子的目的,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怕女儿到了婆家,亲家絮絮叨叨使女儿受气。
幽默风趣的洞房游戏
闹洞房是我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中原地区闹洞房,通常进行的活动有咬苹果、咬喜糖、走独木桥、夫唱妇随等。不同的地区,活动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但给新人撒喜床的节目是必不可少的。
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圆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
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
报喜的标志——红喜蛋
在中原的一些地区,婴儿出生以后,婴儿的父亲会迫不及待地将喜讯告诉孩子的姥姥,此称报喜。报喜时要带上礼品,这些礼品也是报喜的信息标志。
在开封一带,报喜时常带红鸡蛋。谁家生了小孩,就要把煮熟的鸡蛋涂上红色。颜色多用食用色。如果是男孩,要六个或八个,必得双数,染红后还要在鸡蛋的一头用墨点一个黑点,表示“大喜”。男孩送双数的原因是,孩子长大以后好找媳妇,和媳妇成双成对,必能花好月圆。如果是女孩,鸡蛋只染红色,不点黑点。数量是5个或7个,必须是单数,表示“小喜”。送了单数的鸡蛋,说明家里添了女孩,将来好嫁出去。
红鸡蛋送到姥姥家,姥姥一眼就明白女儿已经生产了,并能悟出是男孩还是女孩。旧时,姥姥接到喜讯,还要烙一张饼让女婿或报喜的人带回去。报喜人在回去的路上遇到狗时,将饼扔给狗,这意味着狗替孩子咬了灾,婴儿就不会夭折了。
婴儿出生后,近亲好友者要为产妇及孩子送一些礼品,一般是红糖、小米、挂面、鸡蛋四色礼,也有送衣物玩具的。婴儿的姥姥一般要送上100甚至几百个鸡蛋,若是男孩,姥姥还要在鸡蛋的一头涂上黑点,是女孩就不必涂了。
主人收下礼后,还要回敬煮熟的红鸡蛋。看送礼的厚薄或人数的多少,少则6个,多则12个,也有二三十个不等。每收一份礼,就要让客人带走一份红鸡蛋。男孩带双数,女孩带单数。因生育过程中使用的这种礼仪蛋为红色,人们都习惯称它为“红喜蛋”。至于将鸡蛋涂红的原因,一来红色可以增加喜庆气份,二来人们认为红色可以辟去灾祸,保佑孩子安然无恙。
欢乐的新婚礼仪(www.xing528.com)
在中原民间,行过婚姻大礼,新郎新娘入了洞房以后,婚姻的各项仪式并没有就此结束。从婚后的第二天开始,围绕着新郎新娘,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新婚礼仪。
新娘下厨做饭,是诸多礼仪中很重要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新娘做饭的主要内容就是做面条,民间称为“三天试刀”。有些人家习惯在迎娶当天,有的人家在第二天,有些人家特别讲究,一定要选择第三天作为新娘试刀的日子。试刀做面条的时候,婆婆、嫂嫂、小姑们簇拥在新娘的左右,叽叽喳喳,百般挑剔。新娘人地两生,羞羞答答,举止十分拘谨。在众人目光的追随下,新娘小心翼翼挽起袖子,开始做饭。众人评价新娘做面条的手艺是看她是否能达到“三光”的标准。所谓三光,即手光、盆光和面光。做到这几条,新娘就可以达到巧媳妇的标准,也许她在婆婆家的地位会由此提高,被人另眼看待。不过,现在有些地方都把新娘试刀作为一种新婚的游戏,嫂嫂常爱开玩笑,故意在擀好的面片里偷偷夹一根筷子或厚纸,好让新娘切不动,窘得她面红耳赤,大家以此逗笑取乐。
婚礼过后第二个大的礼仪活动是三天回门。所谓“回门”,就是婚礼后第三天,新婚夫妇登门拜望岳父母的礼仪,民间俗称为“回门”。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必须走迎亲时的那条路,新郎不能空手,要给岳父岳母准备四色礼品。礼品的种类可以由新婚夫妇自由选择,但一定要凑够四种,取双数图吉利。
回门这天中午,岳父母要置办全桌酒席招待新婿。这一日,新婿是贵客,坐上席。女方至亲当陪客。宴前,女方的嫂嫂要给新郎包饺子吃。嫂嫂们爱开玩笑,常常在饺子内包上辣椒和草秆,想让新郎狼狈不堪,洋相百出。有些机灵的新郎,吃饺子前先用筷子夹开一个,如果没有辣椒,他会从容不迫地吃下去。有些新郎憨厚老实,误食了带辣椒的饺子,一时辛辣难忍,涕泪交流,嫂嫂们则开怀大笑,前仰后合。
新婚后的礼仪除新娘试刀做饭、回门以外,还有新郎新娘到亲戚家认门等。双方的嫂嫂们是新婚礼仪中的主角,她们不断变换花样出难题,逗得新郎新娘窘困万分。与此同时,嫂嫂们在这些活动中也得到了快乐,使婚礼的喜悦气氛不断地延续下去。
抗暴拒霸的夜间娶亲风俗
在豫南,有一种抢时辰的婚俗。不过,此地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它抢的不是中午12点,而是午夜12点。因为豫南流行夜晚娶亲,所以每到华灯初上的时候,娶亲的人家就忙碌起来,梳洗打扮,布置新房,汽车或花轿装饰一新。如果路途远,就要早早起身,如果路途近,可以不慌不忙地安排诸项事宜。对于那些山高路远的山村人家,把娶亲的时辰看得更为重要,他们将翻山越岭的时间都计划在内,无论如何也要抢在午夜12点举行结婚大典。
娶亲的日子都要选择双日子一般都是农历初四、初六或初八,那么准备活动就需要在单日进行。待把新娘娶到婆家,在夜间12点举行婚礼的时候,也就是次日的零点,正是双日子开始的时候,这是夫妻和睦、阖家欢乐的吉辰祥兆。因为当地有这样的习惯,所以逢到双日的吉辰良时,有数对青年的婚礼都安排在这个时间里,山路上、小村旁,抢的气氛就更加浓厚。你的速度快,我的步子紧,你跑我追,各不相让。谁抢在前头,谁家就会福禄无边。田野上,红灯笼繁若群星,欢声笑语响彻夜空。
特殊彩礼“离娘肉”
在中原,男子娶亲时,要准备几十公斤的猪肉给女方送去,此肉称为“礼肉”或“离娘肉”,这是数十种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离娘肉的选择很有讲究,一般多为新鲜的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有些地区习惯送一块,这块肉就要大一些,少则15公斤,多则20公斤。农户人家讲究数字吉利,送肋条肉时,肉块的大小以有6根肋骨为最好。有些地区送肉的数量要根据新娘亲戚的数量来决定,像新娘的外祖母、姨、舅、叔、伯、爷等亲属,每家都有享受一块礼肉的权利。所以,男方家要准备数10块2~3公斤重的肉块,到女家时分送给新娘的各门亲戚。若是送猪后腿,必须是整腿赠送,不能切开。这叫“有腿去有腿回”,表示两家以后将常来常往。
由于民间有送肉的风俗,所以每当婚期将至时,男方家就要热热闹闹地杀上一头或两头猪。众乡邻也热情地前去帮忙,气氛隆重而热烈。割好的肉块放在酷似蒸笼的食盒里,由男方聘人与新郎一起抬往女家。送肉的时间,有的在婚前三天,有的在迎娶之日,有的在婚后三天回门时。有些地区娶亲送肉不止一次,婚前、迎娶、回门都要送,甚至在结婚当年的腊月二十三,新婿还要给岳母送一大块“离娘肉”。
说起离娘肉,其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据老年人讲,古代的时候,有母女两人相依为命。女儿出嫁时,母亲想到自己晚景凄凉,不禁放声大哭。女儿看母亲悲痛万分,心里也很难受,站在门前难舍难分。同去的人急中生智,到肉店买了一块猪肉,劝老人说:“女儿大了,总是要嫁人的,割你一块心头肉,再给你补上一块。你吃了这块肉,心里就不难受了。”就这样,人们连哄带劝,总算把姑娘娶走了。
从此以后,别家娶媳妇也怕丈母娘拦住女儿不让走,便也送上一块肉,渐渐地就形成了送离娘肉的风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