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必有决,事所如此,古今必然。所谓“多谋善断”,就是指面对复杂的局面、疑乱不清之处,要仔细分析,作出判断。本章主旨是说如何决断,是关于决断的专论。记述了决断的起因、目的、方法等方面。
决为万物之机,决断正确则谋事成功,决断失误则招致灾祸。本章从决策的定义论起。所谓决策,即受别人委托来决疑断难,帮助他出主意去解决他面临的问题。所谓“决物,必托于疑者”,他人委托于你,乃因为对方想通过你的决策来避开祸患,取得利益。因此,有疑难是决策的起因,而决策的目的是通过决策达到自己的利益。趋利避害乃一切决断的总原则。
由于对象不同、事情不同、目的不同,为使决断之法运用灵活,文中提出五种方法:即阳德、阴贼、信诚、蔽匿、平素。这五种方法实际上是解决问题的五种方式。有些问题,真理在我,正义归我,如此可用光明正大的方式去解决它,这便是“阳德”方式;有些问题,真假难辨,是非难明,不便采用公开的方式,只能采用阴谋的手段,运用某些权术暗中加以解决,此便是“阴贼”方式。有些问题,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需联合他人,以结盟的方式去解决,如此便需要讲信用、以诚信去缔结同盟关系,此即“信诚”方式。有些问题,真相不能完全示于对方,或者对方乃不讲诚信之人,为了达到决断成功的目的,则不能以诚信待之,而需将实情隐瞒,此即“蔽匿”方式。但是大量的问题,则可以平常的一般化的手段去决断,此即“平素”方式。
圣人之所以决断正确、处事成功,就在于他们通晓事理,善于变通,能够根据事物的变化和当时的情况来作出合理的应对,从而使事物发展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前进。
总之,决断是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治国安民,取得战争胜利,才能为自己谋得实际利益。
凡决物[1],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2]。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3],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4],此事之失[5]。
【注释】
[1]决物:决断事情。
[2]终无惑偏:最终不会陷入疑惑。偏,偏颇。
[3]隐托于恶:潜伏危险、隐藏祸患。
[4]离:通“罹”,遭受。
[5]事之失:决断失误。
【译文】
凡作决断,要托付给善于决疑的人。善于决断就会得到福报,不善于决断就会招来祸患。善于决断,一定先诱得实情,然后再作决断就不会有迷惑或偏失。如果对方在某一方面有利益,一旦失去这种利益,对方就不会接受。如果对方想从中取利,你却把这种利益藏在对他不利的方面,他也不会接受,反而导致关系疏远。如果决断招来失利,或者遭受灾害,这是决断的失误。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1],有以阴贼之者[2],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3],有以平素之者[4]。阳励于一言[5],阴励于二言[6],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之往事[7],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8],可则决之。
【注释】
[1]以阳德之:有意公开地施加恩德,让对方感激。(www.xing528.com)
[2]以阴贼之:用暗中计谋,伤害对方。
[3]以蔽匿之:不以诚信待之,而欺瞒、蒙蔽对方。
[4]以平素之:用常规的方法处置对方。
[5]一言:仁言。
[6]二言:虚假之言。
[7]度之往事:以过去的经验来衡量。
[8]从福者:能得到好处。
【译文】
圣人能够成就大事的原因和方法有五种:一是“阳德”,二是“阴贼”,三是“信诚”,四是“蔽匿”,五是“平素”。以上五种分为“阴”和“阳”两类:使用“阳”一类的方法时,要讲究言行一致,前后一致;使用“阴”一类的方法时,要说真假难辨的话。“阳”的一类手法和“阴”的一类手法,加上“平常”使用的手法和“关键”时刻使用的手法,这四者要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在作决断的时候,要以过去之事加以衡量,用将来之事去验证,用平时之事做参考,如果可以实现,就作出决断。给王公大人谋划事情,事情成功之后能够博得美名,可行就作出决断。不用费力事情就能成功,可行就作出决断。若此事做起来费力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迫不得已而不得不做,可行也可以作出决断。能够为对方去除祸患的,可行就作出决断。能够替对方招来福祉的,可行就作出决断。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乱治[1],决成败[2],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3],以自决也。
【注释】
[1]正乱治:纠正乱世达到治理的目的。
[2]决成败:决定成功或失败。
【译文】
决断情况,消除疑虑,是办好事情的基础。决断可以澄清治乱,决定成败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所以古圣先王也要借助于蓍草和龟甲来帮助自己作出决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