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中庸·鬼谷子》抵差,弥补也

《大学·中庸·鬼谷子》抵差,弥补也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抵巇,既打击弱势,又有弥补弱势之意。本章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入手,事物总有丰腴、残缺,人有高潮、失落,总有缝隙可寻,抵巇乃一种或弥补缝隙、或从缝隙入手破坏事物的处世之术。因此,必须在问题比较小的时候,及时加以弥补,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此谓抵巇之理也。本章所说观点,说明《鬼谷子》只可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时代环境中。抵巇术在政治上多以利用为主,也就是所谓的投机取巧、乘虚而入。此谓抵巇之理也[7]。

《大学·中庸·鬼谷子》抵差,弥补也

巇,缝隙。陶弘景题注:“巇,衅隙也。”归有光说:“巇,音僖,山险也,间隙也。”抵有二义,一作“扺”,击。《汉书·杜周传》的评赞中有“因势而抵陒”句,颜师古注解说:“抵,击也。陒,毁也。言因事形势而击毁之也。”又说:“一说陒读与巇同,音许宜反。巇亦险也。言击其危险之处。《鬼谷子》有《抵巇》篇也。”陶弘景题注:“抵,击实也。”尹桐阳曰:“抵字当同坻,堵塞之谓。”抵巇之意即堵塞缝隙。抵巇,既打击弱势,又有弥补弱势之意。陶弘景题注:“墙崩因隙,器坏因衅,方其衅隙而击实之,则墙器不败,若不可救,因而除之,更有所营置,人事亦犹是也。”陶注是符合“抵巇”之意的。

本章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入手,事物总有丰腴、残缺,人有高潮、失落,总有缝隙可寻,抵巇乃一种或弥补缝隙、或从缝隙入手破坏事物的处世之术。内容上主要包含抵巇之原理与抵巇之方法两个部分。

关于抵巇之原理。文中认为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发展皆遵循自然法则,事物均沿着“合”与“离”两者在运行,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罅隙。微小的问题是比较容易弥补的,所谓“巇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因此,必须在问题比较小的时候,及时加以弥补,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此谓抵巇之理也。如果小问题的出现没有引起注意,没有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那么最后只能是土崩瓦解,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我们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本章所说观点,说明《鬼谷子》只可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时代环境中。因为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作为、有能力的臣子取代无能的君主的事件才经常发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说“弑君三十二,亡国五十一”,《汉书·刘向传》也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都是说春秋时期,臣下犯上杀掉君主的有三十多例。

本章所阐述的“抵而得之”思想,就是“分肉之心”的具体表现,这在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后是不可想象的。在游说的过程中,关于“抵”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身的“抵”,一种是对他人的“抵”;关于“抵”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修补,一种是利用。抵巇术在政治上多以利用为主,也就是所谓的投机取巧、乘虚而入。其手段主要就是通过对使用对象的弱点或缺陷加以利用来达到自己所要的目的,比如对方贪财、贪色、贪名等本身具有的“巇”,或是利用对方的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等缺点来制造“巇”等。

当然,鬼谷子比孟子思想具有更加民主的内涵。孟子主张的臣取代君,还是限于同姓贵族之间,异姓之臣则不可以。这是受儒家思想约束的。自西周宗法制以来,中国一直实行是家天下的制度。这也是《鬼谷子》现代价值的一个方面。从全局来看:抵巇术成功运用的关键是要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唯有如此,才能灵活运用“抵而塞之”或“抵而得之”的策略,使自己不断完善,对敌人也能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

【注释】

[1]物有自然,事有合离:陶弘景注:“此言合离者,乃自然之理。”李善《文选注》引云:“鬼谷子曰:物有自然。”

[2]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意谓若不知物之自然属性,不明社会事件之分合规律,则发生在身边之事,也认识不了。

[3]“近而不可见者”四句:陶弘景注:“察辞观行则近情可见,反往验来则远事可知。古犹今也。

[4]罅(xià):裂缝,空隙。此处指小的缝隙。

[6]可抵而得:按,上述四种皆从正面来说,这是从反面来说的。得,得到,取代。

[7]此谓抵巇之理也:按,以上几句乃说抵巇术之总方法。《鬼谷子》依阴阳立论,此五者亦当如此。前四者总归为“塞”,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后一归为“得”,取而代之也。合而观之,谓抵巇之理也。然“塞”占其四,不得已才“得”之,可见“堵塞”在“抵巇”术中占主导。

【译文】

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方面。是不以我们人类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有时近在眼前却看不到,有时远在天边却了解得很清楚。近在眼前却看不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考察对方的言辞;远在天边却被认知,是因为己方能够返回历史,寻找历史上同类事例的解决办法,或经验、或教训,来比证今天。

所谓“巇者”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小的裂缝在内部开始显示征兆的时候,可以用“抵”的方式来堵塞上;小的裂缝在外部出现的时候,可以用“抵”的方式来消除它;小的缝隙公开出现的时候,可以用“抵”的方式来让它闭息;小的缝隙在暗中成长的时候,可以用“抵”的方式来让它藏匿;如果小的缝隙已经大得不能弥补了,那么就用“抵”的方式来取代它。这就是“抵巇”的道理。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1]。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2]。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3]。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4]

【注释】

[1]“事之危也”三句:陶弘景注:“形而上者,谓之圣人。故危兆才形,朗然先觉,既明且哲,故独保其身也。”危,危险的征兆。

[2]“因化说事”三句:陶弘景注:“因化说事,随机逞术,通达计谋以经纬,识细微而预防之也。”因化说事,顺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分析事物。

[3]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意谓事理常常由细小缝隙而开始,如不弥补,发展下去就会动摇泰山的根基。

[4]抵巇之隙,为道术用:此言施策于外,须据抵巇之原理,当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及时发现其罅隙,并想出计谋来堵塞它。陶弘景注:“然则巇隙既发,乃可行道术。(www.xing528.com)

【译文】

当事物出现危机的时候,圣人就能察觉,并且能采用适当的措施规避风险。在自保基础上,圣人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筹划计谋和制定弥补的策略,并运用此来辨识细微缝隙产生的原因。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由小到大就会撼动泰山的根基,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要施策于外,必须根据抵巇的原理,在事物尚处在萌芽状态时,及时发现其罅隙,并想出新的计策来堵塞它。善于使用第一性原理,分析事物的本质,比较思维只能带来细小的迭代发展,而第一原理将带来颠覆性创新,这是圣人处理事情的根本方法。

天下纷错,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1]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2]。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3]

【注释】

[1]“或抵如此”四句:陶弘景注:“如此谓抵而塞之,如彼谓抵而得之。反之谓助之为理,覆之谓自取其国。”

[2]“五帝之政”四句:按,此处列举“抵而塞之”与“抵而得之”两种情形。五帝时期,也出现过君主不明,世道混乱的情形,而贤人出现帮助君主治理天下,此即“抵而塞之”之例。

[3]当此之时,能抵为右:意谓在鬼谷子生活时代要崇尚“抵巇”之术。当此之时,当时的时代。

【译文】

动荡的世界,如果没有法律可以遵循,没有公平正义的领导者,那么统治阶级的道德就会沦丧,小人谗害贤臣贼害忠良,贤臣得不到重用。优秀的领导者逃离乱世隐居起来,贪婪奸诈的人就会兴风作乱,以万民为刍狗。领导者和统治阶级互相猜疑,各种势力之间互相攻讦,国家的形势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而普通民众中也是父子离散,彼此反目为仇。这就是社会的集体道德出现了裂缝,开始进入群体无意识的“乌合之众”。圣人见到这种状态,就会用抵巇之法来处理。世道如果还能治,就运用“抵巇”之法采取措施来弥补,使之走上正轨。如果不可治,就运用“抵巇”之法,循其缝隙毁掉它,然后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或者用抵巇之法达到弥补缝隙的目的,或者用抵巇之法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或者用抵的手法反过来,或者用抵的手法倒过去。五帝时期,政治清明,偶有缝隙,用抵巇之法来弥缝漏洞尧舜禹所做的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禹用疏导办法取代堵塞办法来治洪水,而商汤和文王就起来反叛,取代夏桀和商纣,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诸候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运用抵巇之法便是处理国家关系的上上之策。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1]。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2]。圣人者,天地之使也[3]。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此道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4]

【注释】

[1]“自天地之合离、终始”三句:按,此处交代了罅隙产生的原因。陶弘景注:“合离谓否泰,言天地之道正观,尚有否泰为之巇隙,而况于人乎!故曰不可不察也。”尹桐阳曰:“合离谓闭开,终始谓阴阳。”

[2]“察之以捭阖”三句:圣人善用“捭阖”之术去发现缝隙,然后以“抵巇”之术去驾驭。

[3]圣人者,天地之使也:圣人能明审天地自然之道,洞察社会人事,故称之为天地之使。陶弘景注:“后天而奉天时,故曰天地之使也。”

[4]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陶弘景注:“言能因循此道,则大宝之位可居,故能为天地守其神化也。”能因能循,意为遵循顺从自然之理。因,循。为天地守神,意谓能掌握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

【译文】

自从天地万物之间有合有离,有开始有终结以来,必然会产生裂痕,也就是所谓的不协调,发展的不均衡。这是不容易察觉的。若觉察到这一点,能够用抵巇之术加以掌控的,就是圣人。圣人是集合天地智慧的一个个体。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等待时机;如果有缝隙可利用的话,就为之策谋。用这个方法,可以聚集才智之士,助其治国;下可以管理民众,规范其行为,和谐、维稳地发展。如果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来运用,那么就能掌握亚里士多德的天地间一切变化的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