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约瑟:治中国科技史的外国人

李约瑟:治中国科技史的外国人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约瑟,字丹燿,号十宿道人、胜冗子;英国人。而李氏以一外人治中国科技史,则尤为可贵矣。此所谓“李约瑟难题”,虽于科学史研究极有刺激作用,然在纯粹学理上价值实甚有限,因为真正的学术问题不在中国为何不能形成现代科学,而在西方为何独能形成现代科学。其人虽已长逝,而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犹在,仍巍然为东方科技史学之圣地也。注释:[1]何丙郁《我与李约瑟》第四章,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版。盖隐然为华人抱不平也。

李约瑟:治中国科技史的外国人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字丹燿,号十宿道人、胜冗子;英国人。

自然科学为趋新之学、致用之学,历史为研古之学、载记之学,而科学史沟通文理,折衷古今,实属尴尬的学问。盖治自然科学者视之为过时无用,每不屑为;治人文科学者又限于知识背景,多不能为。此科技史学之所以可贵。而李氏以一外人治中国科技史,则尤为可贵矣。

李氏早年在剑桥研治生物化学,著有三卷本《化学胚胎学》,为此分支学科的奠基者,与妻子莫伊尔(李大斐)同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FRS);因为导师霍普金斯及剑桥学术传统的影响,又留意哲学及科学史问题,无意间为后来的科技史研究奠定初步的知识基础。1937年,他所在的剑桥生化实验室招入三名中国学生,在交往中触发他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关注,遂开始学习中文;至抗战时他又因缘际会,作为皇家科学院代表援华四年,期间与中国学人多有交流,并大量收集古籍,乃立意撰著一部中国科学史专书,以填补西方学界空白。

以后李著题名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简称SCC),大陆译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台湾译作《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他最初仅拟著书一册,而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定为七卷,并细分为三十余册,具体包括:第一卷总论,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第三卷数学、天学与地学,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含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及航海),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纸和印刷、炼丹术军事技术、纺织技术、金属冶炼、陶瓷、冶铁、采矿盐业等),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植物学农业园艺动物学食品科学及医学),第七卷社会背景(语言与逻辑、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及总论)。全书规模已定,但至今仍未最终完成,而中译工作也在延续之中。大抵前四卷主要由他本人执笔,后三卷则多采取合作形式,甚至由他人独立撰写,故此巨著实系李氏主导下的集体成就。

按:李氏得中国人助力最大,其最重要的合作者,前期为王铃,后期为鲁桂珍,凡史料搜集、文献翻译、索引编制多赖其力;其他合作著述者更多达二十余人,其中华裔亦有钱存训(印刷术)、屈志仁(陶瓷)、何丙郁(火药、炼丹术、药物学)、黄仁宇(经济社会)、李励生(化学工艺)、罗荣邦(军事、盐业)、黄兴宗(植物学)。[1]而此固华人应尽之力也。

李氏写作极勤,SCC 以外的论著尚多,中译文集有《大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台版)、《李约瑟文集》、《李约瑟集》(潘吉星主编)、《四海之内:东方和西方的对话》(劳陇译),另有《中国古代科学》(李彦译)一种,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演稿,凡此都可略见其基本的学术旨趣。

李氏原为杰出科学家,又具科学史素养,故有非同一般汉学家的视界,藉此观照中国古文献,遂能见人所未见,并东西比较,以确定有关技术发明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2]且其人精力弥满,行事高效,极富综合力与组织力,故能以一手包揽各门类,纲举目张,而成就其大。时人将SCC 与弗雷泽《金枝》、汤因比《历史研究》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鸿博之作,谁曰不可?[3]

然一人的学识终有局限,总而观之,其最大成绩在于具体技术事项的考掘层面,而总体史观的解释层面则甚生硬。如他诘问十五世纪以前中国文明在技术上长期领先于世,但何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科学?此所谓“李约瑟难题”,虽于科学史研究极有刺激作用,然在纯粹学理上价值实甚有限,因为真正的学术问题不在中国为何不能形成现代科学,而在西方为何独能形成现代科学。[4]故论者指“李约瑟从没有解决‘李约瑟问题’”,[5]岂偶然哉?又如他深受唯物史观熏染,将中国科学为西方超越归因于“官僚封建主义”(bureaucratic feudalism);又渲染儒家思想对科学发展之害,同时夸大道家道教思想对科学发展之功,[6]皆可谓皮相之论。至于他以半路出家的汉学功力,先入为主、误读文本之处,自亦难免。[7]

此外应当说明,中国科技史之学,三四年代以前本土学界实已渐次展开,李氏虽系斯学最大的总结者,却非最早的开创者。[8]对于西方,他首度将中国古代科技的事实作出全面而有力的综述,击破科学史的欧洲中心观,故能一新天下之耳目;对于中国,他则以“鬼佬”身份极力表彰东方文明的贡献,最能赋予国人以知识尊严与历史光荣。他在中西两种语境中皆享盛名,即缘此耳。

李氏大半生皆耗费于科学史领域,但始终珍惜其早年的自然科学经历,曾表示:“我不是汉学家,不是,我是个科学家、生化学家、胚胎学家……一日为科学家,终身以之。”[9]又对何丙郁说:希望能在世上活三次,一次研究中国科技史,一次研究生物化学,一次做外交家,担任英国驻华大使。[10]然观其一生所成,由科学而科学史,皆已臻第一流境地,实等于在世上活过两次矣,又何憾焉?

其人虽已长逝,而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犹在,仍巍然为东方科技史学之圣地也。

诗曰:科技文明笔不停,康桥烟柳任青青。如何海内空多士,未及胡僧会念经。

按:cambridge 今译剑桥,亦即当年徐志摩诗中的“康桥”。(www.xing528.com)

注 释:

[1]何丙郁《我与李约瑟》第四章,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版。何氏又谓:“李老是靠他的合作者翻阅二十五史、类书、方志等参考书搜寻有关资料,或把资料译成英文,或替他起稿,或代他处理别人向他请教的学术问题。……李老的合作者之中,大部分都是华裔学者,而没有他们的合作,也不会有李老的科技史巨著。”(《如何正视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何丙郁中国科技史论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更指出:“那个时代,协助西方学者做研究的中国学者仅被称为研究助手。这还算好,有时连名字也不提。当初李约瑟也称王铃为研究助手(Research Assistant)。1959年《中国科学与文明》第三册出版时才改称合作者。”(《学思历程的回忆:科学、人文、李约瑟》,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39)盖隐然为华人抱不平也。

[2]李氏自称:“整部著作,中国的贡献都用比较的方式来表达,这就是说,与其他的伟大文明所造就的相比拟。举一个实例看,中国学人熟谙唐宋时代的计时工艺,而昧于整体比较的看法,他们不了解八世纪时代时钟摆轮之重要意义,欧洲直至十四世纪以前于此杳无所知。”(《〈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规划与现状》,张孟闻编《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由此可见其论学特色。

[3]据何丙郁《李约瑟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史研究》,王钱国忠编《李约瑟文献50年(1942—1992)》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近时陈方正对李氏有严厉的正面批评,其自身立场虽未必是,但对李的问难则颇可从(《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导论,三联书店2009年版)。此前有关文献详见刘钝、王扬宗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按:近年美国加州学派彭慕兰指十九世纪以前中国经济增长领先全球,弗兰克更指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但他们的经济史论说实与“李约瑟难题”面临相似困境:如此,又如何解释十九世纪以来中国的猝衰与西方的勃兴?

[5]伊懋可(Mark Elvin)语(据陈方正《继承与叛逆》引,页22)。

[6]参陈荣捷《评李约瑟〈中国科学思想史〉》(《王阳明与禅》,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收入王钱国忠编《李约瑟文献50年[1942—1992]》下册)、劳榦《论儒道两家对于科学发展的关系》(《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上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按:以起源论,道教为本土宗教佛教为外来宗教,然古来道教势力皆远不及佛教,与此相应,道学亦远较佛学逊色。近代以来,风气稍振,如傅勤家、许地山之于道教史,王明之于道教思想与《太平经》,陈国符之于《道藏》文献,近时葛兆光之于道教文化,王育成、刘昭瑞之于早期道教考古,王卡之于敦煌道籍,皆较有成绩;而李氏于道教的认识虽嫌片面,但客观上则于道教研究有促进作用。

[7]数学方面,可参钱永红《钱宝琮与李约瑟的科学史情缘》,《一代学人钱宝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物理方面,参鲁经邦《评李约瑟眼中的中国物理学》,《李约瑟文献50年(1942—1992)》下册;地质方面,参李仲均、王根元《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地质学部分运用史料问题商榷》,《李约瑟文献50年(1942—1992)》下册。另,杨联陞评论SCC 第二册云:“其中可取的话不少(有很多是根据前人及时贤的),荒废浅陋之处也有。……一般言之,先秦一段还好(《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无’字用侯外庐谬说,Waley 谈及此时大笑),王充也讲得有精采,术数太简略,佛教对科学思想的影响一段也欠高明(他自己承认不喜欢佛教),恐怕是把佛教与随佛教而输入之其他印度思想与技术(如医术)分得太清的毛病。”(《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页308)亦可参。

[8]参何丙郁《民国以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约瑟与中国科技史》、《如何正视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何丙郁中国科技史论集》。

[9]王家凤《“我不是汉学家!”——专访李约瑟》,《李约瑟文献50年(1942—1992)》上册。

[10]何丙郁《我与李约瑟》,页1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