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察星青眼虎李云:现代学林点将录

地察星青眼虎李云:现代学林点将录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梁思成,原籍广东新会。[2]此后至抗战前,是学社的鼎盛期,其时梁思成、刘敦桢两人分任法式、文献组主任,为学社两大台柱,也是中国建筑史创世纪时代的并峙双峰。梁氏攻读建筑,原受情侣林徽因的影响,也得到父亲梁启超的支持。两人结婚并归国后,到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至1931年加入营造学社。抗战期间,营造学社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李庄。故仍举梁为建筑研究的代表,当梁山泊掌管起造修葺房舍的青眼虎一席。

梁思成(1901—1972),原籍广东新会。

中国传统知识阶层多重“道”轻“器”,于形而下的建筑向不重之,故古代中国建筑之学,实由外域学人始开先河。惟清末民初政界要人朱启钤(字桂辛)则异于流辈,为官时负责市政建设,即留意古典制作工艺,后发现并刊行现存最古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1]更于1930年创立中国营造学社,主办《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其人可谓中国建筑史学的精神领袖。[2]此后至抗战前,是学社的鼎盛期,其时梁思成、刘敦桢两人分任法式、文献组主任,为学社两大台柱,也是中国建筑史创世纪时代的并峙双峰。

梁氏攻读建筑,原受情侣林徽因的影响,也得到父亲梁启超的支持。[3]他们二十年代同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梁读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只得改读美术系,并选修建筑课程。两人结婚并归国后,到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至1931年加入营造学社。

自此,梁氏双管齐下:一方面以现代观念解读古代技术,在老工匠的帮助下,梳理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民间做法抄本,编撰出《清式营造则例》,为理解古典建筑构造的必由之径;由此遂能通解中国古建筑的“文法”,并通过上溯的方法进而解决北宋《营造法式》的疑难。[4]另一方面则以现代方法测绘古代实物,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论定独乐寺始建于辽代,为古建筑调查奠立范式;[5]随后继续调查河北宝坻广济寺、正定隆兴寺,北京卧佛寺、法海寺、天宁寺,山西云冈石窟、应州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处,并撰写《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正定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作)、《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与林徽因、刘敦桢合作)。凡此在当时皆属开创性的工作,且在深度上较已欧日学人后来居上,遂一举奠定他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的地位。不仅如此,他对《营造法式》的钻研又能与古建筑的实测相互证发,“以实物来解释《法式》,《法式》中许多无法解释的规定,常赖实物而得明了;同时宋辽金实物中有许多明清所无的做法或部分,亦因《法式》而知其名称及做法。”[6]由此纸上与地上,“文法”与实例,二者相得益彰,可称建筑史学中的“二重证据法”。

抗战期间,营造学社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李庄。梁氏以抱病之躯,萃力于《法式》一书,完成大多数图解,包括至关紧要的“大木作”部分,至六十年代修订为《营造法式注释》(卷上);[7]同时编纂《中国建筑史》及英文本《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他个人以及营造学社成绩的总结。至战后创办并主持清华建筑系,五十年代后复参与城市建设规划,以形势逼人,劳心劳力,在学术上已不能多有作为矣。

梁著今汇辑为《梁思成全集》十册,观其学术视野,皆集中于宏大建筑(寺、塔、桥),尤其是宗教(佛教)、皇家建筑,而忽略一般性的私人建筑(园林、民居);在地域角度而言,则限于北方建筑,而不涉及南方建筑,是其片面处。[8]此既出于他自身的古典主义建筑观,亦限于抗战前艰困的学术条件,只得抓大放小,并就近于北京周边作调查也。

按:刘敦桢早年同样偏重大型建筑,但以后观念转变,有专著《中国住宅概说》、《苏州古典园林》,皆为拓荒之作,恰可弥补梁氏的缺憾。[9]刘文献功力深厚,在领域上实更全面;但梁有西洋专业背景,取径多方,在学术典范上贡献更大。故仍举梁为建筑研究的代表,当梁山泊掌管起造修葺房舍的青眼虎一席。

二战末期,盟军对日反攻,拟轰炸日本本土及中国沦陷区城市,梁氏乃联络重庆美方,吁请美军放弃轰炸奈良、京都,故日人称他为“日本古都之恩人”;[10]中共建政后,他在政治上违其父教,表示“永远一步也不再离开我们的党”,[11]但仍反对破坏北京旧城及古物,对于毛泽东希望北京“处处都是烟囱”的设想,终究无法忍受。[12]可见梁氏于古建筑珍重之心一以贯之,盖视文明超于国族,亦超于政治,其意自属可贵。只惜他虽能保存日本京都,而竟不能保存中国京都,孰使为之,孰令致之?

梁氏夫妇同治建筑史,亦如李安宅、于式玉同治藏学,陆侃如、冯沅君同治古典文学,程千帆、沈祖棻同治诗词,陈乐民、资中筠同治西方史,陈平原、夏晓虹同治近世文学,已为学林佳话。而二弟思永专攻考古,在地层学上首次揭示仰韶、龙山与商文化的年代先后关系,为现代考古学一大发明;中研院首届院士选举,思成、思永双双入围,更堪称学界传奇。此外,幼弟思礼系火箭控制专家、中科院院士,叔父启勋治词学,启雄治诸子,侄廷灿治历代人物,亦各有成。则梁氏一门彬彬,何其盛哉。[13]

诗曰:当年情敌是诗人,古建钩沉几度春。却见一门双院士,任公家教世无伦。

按:徐志摩当年也是林徽因裙下之臣,林雅好诗文,于徐亦未尝无意;[14]及林已为梁妇,复有金岳霖以哲人而长作粉丝也。

注 释:

[1]朱氏先得商务印书馆影印《法式》钞本,复请陶湘另刊汇校本,梁启超即将陶本寄与留美的梁思成,题跋有云:“其书义例至精,图样之完美,在古籍中更无与比,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据郭黛姮、高亦兰、夏路《一代宗师梁思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页27)梁一生用力于此书,亦可见朱氏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学统中的影响(参林洙《中国营造学社史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李士桥《重构中国营造传统:20世纪初期的〈营造法式〉》,《现代思想中的建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2]朱氏所谓“营造”,原取传统的广义,略近乎古之“考工”,今之“制造”,故“凡属实质的艺术,无不包括……凡彩绘、雕塑、染织、髹漆、铸冶、抟埴一切考工之事,皆本社所有之事;推而极之,凡信仰传说仪文乐歌,一切无形之思想背景,属于民俗学家之事,亦皆本社所应旁搜远绍者”(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一册),但在实践中或受现代学术观念的牵引而转向专门化,终集中于建筑一科。按:受西方学风熏染,梁氏在东北大学时即有《中国雕塑史》讲义,恰与朱氏所倡“实质的艺术”观念不谋而合。另,学社成员有德人艾克(Gustav Ecke),不仅与戴密微合著《泉州双塔》,也是系统研究明式家具的第一人,有《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王世襄抗战时加入学社,受朱、梁二氏启发,以后亦研治明代家具及髹漆、竹刻工艺。此皆“营造”之学的延伸也。(www.xing528.com)

[3]参《一代宗师梁思成》,页14。

[4]梁思成《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

[5]参黄铭崇《中国建筑史之父梁思成院士与史语所》,《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版;赖德霖《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香港《二十一世纪》2000年四月号。

[6]《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按:早期西洋人研讨中国古建筑者,多重视实物而忽略文献;日人伊东忠太已能结合二者,但却轻视《营造法式》(参李士桥《重构中国营造传统:20世纪初期的〈营造法式〉》)。而梁思成、刘敦桢于《法式》钻研深刻,故能超而过之。

[7]后经清华大学《营造法式》科研小组补充整理为《营造法式注释》(收入《梁思成全集》第七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8]参赖德霖《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此外,在梁思成、刘敦桢时代,仅限于对现存的地上实物作建筑调查,故必然侧重唐宋以下;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发掘普遍展开,始注重根据地下遗址进行建筑考古,故逐渐上溯至中古以前(参杨鸿勋《建筑考古三十年综述》,《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9]刘氏自言:“大约从对日抗战起,在西南诸省看见许多住宅的平面布置很灵活自由,外观和内部装修也没有固定格局,感觉已往只注意宫殿陵寝庙宇而忘却广大人民的住宅建筑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中国住宅概说·前言》)

[10]郑孝燮《缅怀梁思成教授的业绩》、罗哲文《难忘的记忆 深切的怀念》,《梁思成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参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下册页716。

[12]林洙《最后的岁月》,《梁思成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又,梁氏就传统建筑维修问题作报告尝戏言:“我是‘无耻之徒’……我的牙齿没有了,在美国装上了这副假牙,因为上了年纪,所以不是纯白,略带点黄色,因此看不出来是假牙,这就叫做‘整旧如旧’,我们修理古建筑也就是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陈从周《瘦影》,《梁思成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此亦足见其尚古怀旧的建筑观。按:在政治上力求“进步”(左),在文化上则终甘“保守”(右),梁氏如此,黄裳亦如此。然其存古之心不灭,虽似矛盾,终可同情。

[13]近世文化望族中,似惟有三家稍能与新会梁氏抗衡:罗振玉堂弟振常,子福成、福苌、福葆、福颐,孙继祖;朱希祖子偰,女倓,婿罗香林;周叔迦、叔弢兄弟,叔迦子绍良,叔弢子一良、珏良。此外有亲属关系者尚多:祖孙关系如傅增湘、傅忠谟、傅熹年,陈垣、陈乐素、陈智超,钱穆、钱婉约;父子(女)关系如朱孔彰、朱师辙,柯劭忞、柯昌泗,屠寄、屠孝实,陈庆年、陈裕菁,张相文、张星烺,俞陛云、俞平伯,商衍鎏、商承祖、商承祚,王国维、王仲闻,程树德、程俊英,余嘉锡、余逊,杨端六、杨静远,钱基博、钱锺书,赵紫宸、赵萝蕤,蒙文通、蒙默,李济、李光周(养子),马宗霍、马雍,常乃惪、常绍温,陶希圣、陶晋生,王力、王缉思,凌纯声、凌曼立,方壮猷、方克立,巫宝三、巫鸿,邓广铭、邓小南,王叔岷、王国璎,沈之瑜、沈建华,韩国磬、韩昇;兄弟(妹)关系如张尔田、张东荪,陈衡恪、陈寅恪,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马廉,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黄忏华、黄树因,张申府、张岱年,蒙文通、蒙思明,容庚、容肇祖、容媛,冯友兰、冯沅君,刘盼遂、刘恕铭,商承祖、商承祚,陈直、陈邦怀、陈邦福,沈有乾、沈有鼎,于道泉、于式玉,吴其昌、吴世昌,梁方仲、梁嘉彬,夏济安、夏志清,王铃、王均,马幼垣、马泰来;堂兄弟关系如王先谦、王先慎,何炳松、何炳棣,傅乐焕、傅乐成;表兄弟关系如梁漱溟、郑天挺,潘光旦、沈有乾、沈有鼎;叔侄关系如黄侃、黄焯,茅以升、茅于轼,傅斯年、傅乐焕、傅乐成,顾廷龙、顾颉刚;夫妇关系如杨端六、袁昌英,张耀翔、程俊英,陈乐素、常绍温,王重民、刘修业,陈梦家、赵萝蕤,钱锺书、杨绛,崔文印、曾贻芬,耿昇、万明;翁婿关系如王舟瑶、张星烺,鸟居龙藏、张雁深,伦明、张荫麟,程树德、张耀翔,余嘉锡、周祖谟,黄侃、潘重规,赵紫宸、陈梦家,张伯驹、楼宇栋,梁容若、郑竹园,童书业、黄永年,王叔岷、萧启庆;郎舅关系如萧公权、缪,李安宅、于道泉,林藜光、李璜,陆侃如、冯友兰,罗香林、朱偰,屈万里、费海玑,周祖谟、余逊。则前人重家学,亦非尽无因。

[14]参温梓川《新月诗人徐志摩》,《文人的另一面——民国风景之一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罗家伦《忆志摩》,《罗家伦先生文存》第八册,台湾“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