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洋为中用”的改革理念
所谓“洋为中用”,即指借鉴西方美声演唱技法。据相关资料记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音乐通讯部提出的关于“新中国唱法” 的讨论,引发了民族声乐的“土洋之争”[5]。经过专家和学者的多次讨论,人们一致认为,新中国的演唱技法必须与中国人民的斗争紧密联系起来,吸收中国传统唱法的精华,有机地接受外来进步的理论和操作系统方法,创造一种新的唱法,表达新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民族感情。也就是说,要发展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就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之精华,保留民族声乐的独特性与传统艺术审美思想;二是有选择地借鉴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与表演技法,使这些外来音乐文化与表演技法真正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服务,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成长。这里提到的“用”字颇有深意,既表达了汲取外来声乐理论和艺术思想来对我国声乐艺术进行丰富,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拓宽思路,又说明了要坚持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对民族传统演唱技法进行革新后,新的唱法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族风格,还延续了基本的吐字咬字特点和灵活的气力运用特点,并依然坚持追求甜美清丽的声音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追求声音位置的统一、真假声的结合以及宽广的音域。在新技法的支持下,民族唱法的声音变得更加圆润优美,声音通透性更强,并产生了泛音,使得这种唱法的艺术表现力更强。民族和美声结合的新唱法,塑造了一批新时代的新歌手。他们是董文华、阎维文、彭丽媛等,主要作品有《说句心里话》《小白杨》《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在20世纪的发展,反映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音乐美学论纲中所说:“音乐的风格是艺术家创作的独特标志,是音乐作品内容和形式、审美精神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的独特表现,是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所有国家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中国现代民族的声音和歌唱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标志。第一,在语言上,根据不同地区方言的特点,加入了许多虚拟的词语和声音,比如山东民歌中常见的“哎”、“嗨”;陕北民歌的“呼”“嗨”;四川民歌的“呦”、“喂”等。第二,“字”和“声腔” 方面的发展也是艺术家们十分关注度问题。新的民族唱法更注重对乐句的细微处理,并突出咬字与行韵的艺术化处理。例如,《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中,作曲家特意将河南、山西梆子的民间音乐元素与京剧的快板、花板结构相结合,使所创作的音乐对演唱者的要求更多的是咬、唱自如,表达清晰的文字和紧凑的乐句,然后再快一点、动情一点地赞扬,要求演唱者在保证词强灵活的基础上演唱,体现在唱腔上。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声乐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技巧是融为一体的。这种融合现象在我国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尤其是在众多会唱歌跳舞的少数民族中,这些人已经将舞蹈艺术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歌舞活动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与社交活动。因而他们在歌舞表演中也能够展现出最真实、最富情感的一面。如果说藏族有很多民歌的话,酒歌就是藏族人在喝酒、敬酒的时候唱的民歌,每当传统节日、家庭聚会、朋友到访或者婚礼的时候,亲戚朋友坐在酒桌上,家里的女人边唱边喝。类似的民谣有猜歌、婚礼歌、送别歌等。
(三)多元化的时代特征
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展现出多元化态势。而对于我国这一多民族国家来说,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音乐传统,因此我国的音乐文化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而对西方人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又充满神秘色彩,因此,中国成为“西方音乐淘金者”的重要目标。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包括五十多个民族单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单位。它的主流是由许多分散和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组成的,通过接触、混乱、结合、融合,同时也分裂和消失,形成一个多方面的单位,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6]每个民族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征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强制性的历史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声乐吸收了大量外国音乐艺术的优秀元素,为新形势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打开了大门。中国的民族艺术家、教育家、作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努力探索和发展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www.xing528.com)
具体来说,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多样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唱法多样。由于新的文化理念的引入,中国民族声乐不再满足于简单纯粹的表演和演唱形式,除了融入西方审美的演唱技巧之外,还融入了流行和生态的演唱形式,这在当前民族音乐的发展中也是有争议的,但仍在争议中赢得掌声。
可以说,民通是在市场经济的需要下发展起来的。虽然这种唱法不太受从事民族声乐研究和教育的专业人士的欢迎,但它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适应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流行乐比纯国唱民通唱法与纯粹的民族唱法更粗糙,更有自信感。这是因为这种类型的歌唱在最后需要吸气,呼吸更长,歌手不需要唱得像国歌一样甜美、明亮和尖锐。
原生态唱法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唱法,它的声音和表演形式体现了土著民族未经雕琢的纯音乐唱法特色,保留了当地演唱技法的原汁原味。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原生态唱法的出现震惊了公众和艺术界的权威人士,令人惊讶地发现,我国的原生态民族音乐仍然有着如此原始的形式,以至于人们感叹民族音乐的生命和多样性。原生态歌手阿宝认为:“原生态民间音乐是没有学会说话的声音和唱民歌的方言。真正的生态民间音乐从来不是为舞台而作的,它只属于田间乡野,它是老农的轻柔呐喊,是老太太缝衣时的呢喃,具有强烈的自娱自乐性和随意性,它主要是表达和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是给观众唱歌。”可以说,原生态的唱法融入了生活实践的原始情感。原生态民族唱法的兴起,符合大众复兴原始民族文化的心理。代表歌手有藏族的才旦卓玛、陕北的阿宝、湘籍的何继光等,主要作品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翻身农奴把歌唱》《绣球抛上天》等。
第二,作品的多样性。这特征主要有两种方面,一个是在音乐的作品上面,一个是给作品选择乐器上。从音乐作品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围绕西部大开发后传统民声唱法与西部唱法的结合,主要作品有《西部放歌》《黄昏里的炊烟》等。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点仅从作品的创作方面就能够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声乐作品不仅大量涌现,其中经典作品甚多,且这些作品大多继承了传统的中国音乐元素和风格。在内容方面,大多为反映现代人生活的题材,因而能够引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代表作有《常回家看看》《越来越好》《好日子》等,这些歌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同时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改编过程中,作曲家不断尝试将新时代音乐时尚的元素与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表演艺术家的歌唱需求。例如,歌曲《情哥哥去南方》的伴奏中,加入了火车汽笛和粗犷的男声,让歌曲更有特色,更贴近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