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发展: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审美嬗变

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发展: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审美嬗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早期阶段,许多外国留学生回国,为祖国新的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歌曲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这些歌手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执着追求,也促使现代中国民族声乐进入一个理想的发展状态。在与歌唱艺术发展转为发达的多个国家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艺术趋势。

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发展: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审美嬗变

(一)改革开放以前

通常我们所说的现代民族声乐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但根据这一时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阶段来进行划分,又可分为三个具体的时期,分别为改革开放以前(20世纪8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至今。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民族艺术发展,几乎是十年的变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早期阶段,许多外国留学生回国,为祖国新的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开始将传统诗歌与西方乐器相结合,采用大量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流行的艺术歌曲,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萧友梅的《南飞之雁语》等。20世纪30年代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战争带来了社会政治动荡,反映民族解放斗争精神的歌曲层出不穷,音乐人不仅用音乐武装力量,表现激情,而且大胆地尝试和创新创作手法,其间涌现出许多爱国作曲家,包括聂耳冼星海马思聪等。他们在保持上一代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欧洲音乐文化的元素,并改进了传统音调和和声的使用。这一时期的作品有陈田鹤的《春归何处》、黄自的《玫瑰三愿》及冼星海的《夜半歌声》等。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可以说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繁荣时期。歌曲是根据当地流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原生态民歌即兴创作的。与此同时,西方唱法在保留民族声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被广泛采用和改进,发展为一批民族歌手,如郭兰英、邓玉华、才旦卓玛等,代表作品有《人说山西好风光》《南泥湾小唱》《三十里铺》《上甘岭》《赶牲灵》等。

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涌入,大约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我国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也越来越注重对西方音乐元素与表演技法的借鉴。由于当时正值我国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过渡期,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因此我国声乐界出现了“土洋之争”,争论双方的艺术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讨论出令双方都信服的结果,导致我国声乐艺术进入了近10年的发展停滞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文化的交流也在政治与经济交流的带领下不断深入,西方的美声唱法由于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艺术价值,因而得到了中国声乐界的一致认可。在这种环境下,我国民族声乐界也开始借鉴美声演唱技法,这种中西结合的发展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改革开放初期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外国文艺领域蓬勃发展,随着政府的大力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开始不断进步。

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开始发展,政策相对稳定,为恢复音乐艺术领域的辉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现阶段,教学、创作和表演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更加注重科学。艺术研究人员发现,相关领域的训练,如西方声乐的发声和声音,有强大的科学理论和应用方法的支持,对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我国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民族声乐作曲家,如王酩、徐沛东、谷建芬、施光南等。他们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极大地充实了我国民族声乐曲库,更为中国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多取材于民间传统音乐,并结合新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潮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因而这些作品一经演唱,便获得全国人民的热爱。此外,还有不少作品汲取了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借鉴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技法,并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使得作品既具有鲜明时代感,又彰显出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格。例如,《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篱笆、女人和狗》《今天是你的生日》《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等,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歌曲的流传激发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动力,并催生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的歌唱家,如殷秀梅、蒋大为、彭丽媛、李谷一等。他们的歌曲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这些歌手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执着追求,也促使现代中国民族声乐进入一个理想的发展状态。

中国艺术的成长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重新发展。中国音乐学院恢复招生的最大因素是国务院《关于恢复中国音乐学院的请示报告》获得批准。之后的一段时间,老师的实力持续增强,学生的实力持续显现。张俊祥、郎毓秀、金铁霖等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作为第一批加入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大学教授,在教学中培养了诸多声乐演唱家。

(三)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促进了经济、科学和教育的健康发展,文化等领域也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影像。

山西、山东、河北、广东、皖北等民歌,创作了许多流行歌曲。结合西方风格和五音中国风格创作的歌曲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更能表达音乐的情感和作者的幽默。此外,在歌词的创作上,更是优美动人,风格新颖,清晰地展现了新时代的创新氛围。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歌唱祖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走进新时代》,现今社会很流行的,不断将家庭温馨的词汇融入歌词中的《常回家看看》《叫一声爸妈》等。

21世纪,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也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加快了几个领域的发展。在与歌唱艺术发展转为发达的多个国家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艺术趋势。许多歌唱艺术家想打破和改变他们一成不变的歌唱模式,唱出自己的风格,把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结合起来,让“民通”唱法引领新时代的民族声乐潮流。表演者包括祖海、韩红、谭晶等,主要作品有《想起老妈妈》《天路》《美丽之路》等。当然,民族声乐发展的节奏并没有停止,原生态唱法诞生了。这是植根于通俗唱法的一种基本唱法。表演手法没有任何修饰和唱腔雕塑,给人一种“芙蓉净水”的感觉。然而,由于原生态唱法仍有争议,它未能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领域立足,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种使用真实声音的唱法,其特点是它的力量、明亮的音调、大胆和简单,这在陕北、河北和江南等地很常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