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审美嬗变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审美嬗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认为,当时民间声乐的发展与文学作品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是不可能分开的。换句话说,说唱戏曲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唱的地位有了质的提升,并且宋词的繁荣大大推动了声乐的发展。此外,自明清以来,民间唱法也有所发展。从文献中提供的文字记录可以看出,无论是演唱者的实际演唱,还是与演唱技巧相关的作品,在当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审美嬗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声乐艺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且不同地区的民间声乐已经展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这一点我们能够从《诗经》《楚辞》中找到证据。《诗经》根据诗词内容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风、雅、颂,其中,“风”为各地的民间歌谣,共有160篇,彰显不同地域的民风民情;而《楚辞》则是南方音乐文学的代表,其中收录了屈原宋玉、王果、东方朔等人创作的辞赋,共有17篇。《楚辞》中无论是文学样式还是语言发音都彰显出浓郁的南方地域风格,因此这部文学作品不仅是当时中国南方文化的结晶,更推动了歌唱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到汉代以后,逐渐出现了新的歌唱体裁,即相和歌。这种歌唱形式是在街陌谣讴的民歌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演唱时有丝竹伴奏,歌唱者则自己一边演唱,一边击竹节鼓。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对音乐文化进行更为全面的管理,便建立了“乐府”,这一音乐机构的诞生使得汉代音乐艺术得到了卓越发展。

进入唐代以后,由于国力强盛,我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使得音乐文化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音乐加上文学的组合将唐朝带进了歌的国度,十分出名的有如王维的《阳关三叠》等,音乐与诗词结合的形式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使歌曲的内容更为生动。

换句话说,唐代以前的我国民间声乐在旋律结构、艺术表现、演唱风格和技巧上都是传统而谨慎的。人们认为,当时民间声乐的发展与文学作品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是不可能分开的。阶级的严格划分使音乐成为培养未来统治者和上层娱乐贵族的工具,音乐艺术直到宋元时期才真正在民间市场普遍化。(www.xing528.com)

嘉兴在《文化中的音乐》中说:“自从宋代之后,宫廷音乐就不再有光辉的光景。市井乐曲有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在说唱戏曲中寻找最为自在的情趣,大雅与大俗也在这里完美结合。”换句话说,说唱戏曲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唱的地位有了质的提升,并且宋词的繁荣大大推动了声乐的发展。这段时间的表演方式有唱赚、缠达、诸宫调、鼓子词以及元杂剧,在这之中,元杂剧是这一时代声乐艺术的巅峰,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单刀会》《窦娥冤》等。随着各种宫调的慢慢衰落,元代戏曲艺术慢慢发展,中国出现了第一部音乐著作《唱论》,这本书有1800余字,总共27条,书里涉及声音、唱字的要求和十七宫的艺术表现、演唱情调。

明清时期,我国社会逐渐诞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其社会地位越来越稳固,相应地,符合市民审美偏好的市井音乐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中各种市井小曲广泛传唱,且无论男女,皆爱学习音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中一些颇具音乐才华的人开始编辑琴曲、唱本与刊本,职业的民间说唱艺人逐渐诞生,这些都推动了市民声乐艺术的繁荣。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最为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各个地方的戏曲艺术都完成了从雏形到辉煌的过程。例如,南方流行的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北方流行的梆子腔、皮黄腔等。到清代后,随着“四大徽班”进京演出,进一步推动了南北方戏曲艺术的融合,并诞生了新的戏曲剧种——京剧,这一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之代表,被推上了世界舞台。此外,自明清以来,民间唱法也有所发展。在清朝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总结了中国戏剧的声乐艺术。这本书更详细地解释了许多歌唱问题,包括歌唱、音色、声腔、发音和版式的处理,甚至情感表达与如何达到审美效果都有标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声乐对歌唱技巧的要求非常高。从文献中提供的文字记录可以看出,无论是演唱者的实际演唱,还是与演唱技巧相关的作品,在当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