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器官构成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器官构成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喉腔是人们发出声音的重要器官。发生时,因为呼吸的作用,刺激声带以及喉腔内的空气柱产生振动,二者振动频率相近,发生的音高就由声带和空气柱的共同作用所决定。喉腔既是共鸣器官,也是发声器官。研究发现,喉腔对于声音的音色与音质以及元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声乐训练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协调机体与各肌肉群的配合,进而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喉部肌肉群是为歌唱时发音提供动力的重要器官。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器官构成

(一)喉头

喉头以软骨为支架,在肌肉、纤维组织膜和韧带的作用下相连接。一般情况下,男性大于女性,表现出明显的突起状,位于第三和第六颈椎之间。儿童和女性的喉头位置一般高于男性,但颈部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

构成喉头支架的软骨有十几块,环状软骨、甲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杓状软骨是其中最重要的四块(图2-2-3)。

图2-2-3 喉头前、后图

1.环状软骨

环状软骨与气管顶端相连,位于气管和甲状软骨之间,形状与戒指相似,因此得名环状软骨。环状软骨前窄后宽且扁平,是喉头的后壁。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下角相连,形成甲状环关节。环状软骨下缘与气管的第一节软骨连在一起,上缘与杓状软骨相连,形成环杓关节。

2.甲状软骨

甲状软骨由两片软骨板组成,两软骨板具有一定的角度,位于喉部的正前方,是组成喉头的软骨中最大的一个,在颈部就能够感受到甲状软骨的形状。在说话或吞咽时,都能明显的观察到甲状软骨的上下活动。甲状软骨后侧边缘的突起分别为上角和下角,上角的上面和下角的下面分别与舌骨和环状软骨相连。

3.会厌软骨

会厌软骨相当于开关的作用,是喉头的“门户”,它形状扁平类似于树叶状,位于舌头根部和喉咙口之间。在进行吞咽动作时,会厌软骨会向下盖住气管,使食物顺利地进入食道;歌唱时,会厌软骨竖起,使喉咙打开,保障声音顺利穿过咽喉,从而形成共鸣通道。

4.杓状软骨

杓状软骨的底部与环状软骨的后上缘相连,左右两侧各有一处。向喉室突出的角被称为“声带突”。声带的后端就是附着在声带突上面。

(二)喉腔

喉腔呈管状形态,是会厌到环状软骨上方之间的部分,将咽腔与喉腔链接在一起。喉腔是人们发出声音的重要器官。发生时,因为呼吸的作用,刺激声带以及喉腔内的空气柱产生振动,二者振动频率相近,发生的音高就由声带和空气柱的共同作用所决定。

喉腔内部共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图2-2-4)。

图2-2-4 喉腔分区

1.声门上区

声门上区呈漏斗状,上宽下窄,是喉入口与室带之间的部位,又被称为“喉前庭”。室带有左右两个,与声带平行,位于声带上方,由室韧带、黏膜和肌纤维共同组成。发生时,呈现出凸面向上的弧形,喉部入口变大,流出的黏液对声带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呼吸时,室带边缘变直,喉部入口变窄。

2.声门区

声门区位于室襞和声襞的附近部位,声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声带,由声带肌和声韧带组成,位于室带下方,左右各一个,大多数人的声带呈瓷白色,少数呈红色,边缘较光滑。声门区前后起止处分别为甲状软骨板交角内面和杓状软骨的声带突,因此,在声带运动的同时,能够随之打开和闭合。喉室指的是室襞与声襞之间的间隙和小窝,对声音的音色、高度以及高音的共鸣、元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声门下区

声门下区与气管相连接,主要是指环状软骨平面以上和声带平面以下之间的区域。

喉腔既是共鸣器官,也是发声器官。研究发现,喉腔对于声音的音色与音质以及元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声带

1.美妙歌声的来源

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部,是人类发音的重要振动体。声带由固有层和上皮层两部分构成,表面有黏膜附着,具有较强的弹性,分为左、右两条(图2-2-5)。在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共同作用下声带完成运动,不发声时,两条声带分开,形成声门。在发音前的准备期,喉肌和作用与声带处的肌肉收缩,使得两条声带张力肌紧张程度提高,进而关闭。由于空气的稠密和稀疏程度不同,使得气流通过声带后形成不同幅度的波动,声波经过共鸣腔的扩大,便形成了美妙的歌声。

图2-2-5 声带

实际上,在不发声时,声带的状态是放松的,不会对空气产生阻力。在发声时,在人体的控制下,将两声带闭合在一起,对空气产生一定的阻力。气体进入肺部后,通过呼吸肌群的控制与作用,气体又排放到体外,气流通过喉头时,声带产生振动,同时在喉头软骨与相关肌肉的共同作用下,发出声音,随后经过共鸣腔的调控,形成独特的声音。(www.xing528.com)

2.声带的组成

声带是由韧带肌肉和一些黏膜组成的,它的边缘呈现薄而整齐、光滑的状态,声带越深入越厚。披裂骨声带突尖端前面的部分称为膜间部,表现为韧膜状,占声带体积的2/3,是振动的主要部分;声带突尖端以后的部分称为软骨部,占声带体积的l/3。声带上方喉口管壁处,左右两侧长有室襞,称为假声带,也就是室带,呈淡红色,与真声带平行,不易振动,具有阻挡气息的作用。室带之间的缝隙为前庭裂。

3.声带的大小

嗓音、声部以及性别的差异使得每个人的声带在形态、大小、厚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声带的平均长度约为10~20毫米;宽度约为2~5毫米;厚度约为1.5~2.5毫米。

不同嗓音的声带特征存在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1-1。

表2-1-1 各类嗓音的声带特征

在人体自身提供动力的基础上,在喉部肌肉群的协调作用下,声带得以完成发声运动。在进行声乐训练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协调机体与各肌肉群的配合,进而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

(四)喉部肌肉群

喉部肌肉群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喉外肌群和喉内肌群。喉部肌肉群是为歌唱时发音提供动力的重要器官。喉外肌肉群主要负责调整舌骨与喉咙的位置,属于共鸣系统的一部分,对歌唱中的共鸣效应产生影响。喉内肌肉群是专门负责声带运动的肌肉,它分布于喉腔的内部,属于发音系统的一部分。

1.喉外肌群

喉外肌群的作用主要在于连接和固定,连接喉与附近的组织,固定则是将喉体稳定在位置上。在喉外肌群的作用下,喉体能够顺利地上下移动。发声时,舌骨固定时,在喉外肌群作用的基础上,胸骨甲状肌协同作用,甲状软骨位置发生移动,向前、下方倾斜,使得声带的张力有所增加。

2.喉内肌群

发声时,喉内肌群的运动都是相互协调且对应的,甲杓肌与环甲肌以及环杓后肌与环杓侧肌、杓肌之间处于一种进退协调有序的状态。这些肌肉的对抗和协调功能,形成了声带的开启、关闭的运动,对声带的张力、形态等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正是由于喉内肌群的协调与对抗,才使得声带顺利地完成运动,这也是歌唱发音机理的核心机制(图2-2-6)。

图2-2-6 喉内肌功能示意图

喉内肌群主要包括外展肌群、内收肌群以及张力肌群三组。

(1)外展肌群

环杓后肌是外展肌群的一部分,具有使声门张开的作用。

环杓后肌的起止点分别为环状软骨后侧和同侧杓状软骨肌突,方向斜向外上方,也有环披裂后肌之称。环杓后肌收缩时,环杓关节随之转动,肌突、声带突、声门分别向内下、外上和外侧转动,使得声带张力增加,声门打开。

(2)内收肌群

甲杓肌、环杓侧肌与杓肌三部分共同组成内收肌群,具有使声门闭合的作用。

甲杓肌的起点位于甲状软骨,止点则位于两个部位,分别为杓状软骨的前外侧和杓状软骨的声带突。前者的作用在于使软骨前移,放松声带,后者的作用在于调节声带的紧张程度。

环杓侧肌的起止点分别为环状软骨侧面,白甲状软骨板内侧斜向后上方和杓状软骨肌突。这一部分肌肉收缩时,肌突会随之向前下方移动,声带向内侧转动,两片声带之间的间隙变小,最终关闭声门。

杓横肌、杓斜肌、杓会厌肌三部分共同组成杓肌,此肌肉的位置在喉的内壁,前期作用主要是缩小和关闭声门。杓横肌与杓状软骨肌突相连,杓横肌收缩时,声带随之产生紧张,此肌肉对于喉前庭和喉口的缩小起到一定的作用。杓斜肌的起止点位于杓状软骨和对侧杓状软骨尖,具有缩小喉口的作用,当杓斜肌与杓横肌共同收缩时,喉口呈关闭状态。杓会厌肌的起止点分别位于杓状软骨尖和会厌软骨甲状会厌韧带,此肌肉的作用在于牵动会厌,使其向后倒下,关闭喉口。

(3)张力肌群

环甲肌、甲杓肌是张力肌群的组成部分,具有拉紧声带的作用。

环甲肌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甲状软骨下沿和环状软骨相连。所以环甲肌的收缩会使相连的组织产生移动,进而使得声带的紧张程度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