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音乐教育的历程已经走进当代。在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间较之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声乐教育领域先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普及,中国声乐艺术迅速得到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发展。中国声乐教育开始出现向更加专业性、规范性和独有的中国特色体系的发展趋势。
首先,专业音乐院校的数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教学质量上也有明显提高,这样的发展速度大大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相关部门就对中国音乐教育方面做出了战略性的决策,将优秀的师资力量集中到一起兴办两所全国性的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之后在南京、山东、吉林等地的综合性艺术院校里先后设置了音乐系科。随后也在各大行政区逐渐创立音乐专科院校。例如,成都音专、西北音专、东北音专、中南音专、广州音专等。除了建立了专业音乐院校,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等示范学校中建立了音乐系并专门开设了声乐课程,这样的举措为社会输送声乐人才做出了有效保障。在高等示范院校广泛建立音乐系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国内整体声乐教学质量。这些学校和音乐科系的建立为这一阶段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为社会培养专业从事关于声乐表演以及输送声乐人才作为第一目标,同时还要带领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进步。
其次,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声乐教育事业因为师资力量的逐渐发展壮大得到了显著提升,专业的声乐艺术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量受过高等专业的音乐院校的正规化专业教育的声乐人才得到了成长和发展。音乐节历经数次“土洋之争”和声乐民族化的讨论,这些学术上的辩论交流都极大地推动了后来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发展,同时也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唱法”积累了无数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民族声乐人才辈出
改革开放后,声乐艺术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各种唱法百花齐放,以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为主,这三种唱法共同发展,光彩各异,每一种唱法都出现了大量的歌唱人才。民族唱法方面的佼佼者有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蒋大为、万山红、葛军、佟铁鑫、李元华、殷秀梅、鞠敬伟等人,这些歌唱家在新时期的不同阶段为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也有个别歌唱家如彭丽媛在弘扬民族声乐艺术的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歌剧演员,彭丽媛的演唱风格和表演风格与郭兰英有一定相似之处,在声音上讲究刚柔相济,亮度、厚度、力度三者结合,浑然天成,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曾主演了歌剧《白毛女》和《党的女儿》。
在中国声乐艺术领域,由于不断地创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声乐艺术形式,在这种新形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相较于传统民族声乐的各方面内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本质上发生了许多变化。
1.拓展艺术空间
在创作实践方面,民族声乐艺术表现空间得到了拓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往往遵循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七声音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吸收采纳了西方音乐中的创作方法。《白毛女》的创作展开了以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音调为主要创作基础,同时参考采纳西方歌剧性格化、戏剧化的经验进而创作出优秀民族歌剧作品的新形式,《白毛女》是这种形式下的第一部作品。20世纪80年代后,还涌现出依据西方歌剧手法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歌剧《原野》《伤逝》《苍原》等。
2.继承传统、借鉴国际
在演唱形式的选择上,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以继承民族传统演唱形式为主,同时借鉴、吸纳国际通用的演唱形式。
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继承戏曲、曲艺、说唱、民歌、山歌、地方曲调等传统声乐艺术形式,同时还将歌剧、艺术歌曲等新的声乐形式融入其中,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歌曲。
3.完善发声方法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声方法的训练与学习中,形成了比之前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发声方法。
现在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和传承原有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方的发声方法并与之融合,使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更具科学性,同时增加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4.新的教育格局
在专业教育方面,形成了一种音乐教育的全新格局,这种格局以院校教育为中心、以社会教育为辅助。
20世纪5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与沈阳音乐学院两所国内知名音乐院校率先设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沈阳音乐学院又建立了民族声乐系。
最近几十年,国内一些综合性的大学也纷纷成立了“民族声乐教育系”(或称“艺术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音乐院校为骨干,以综合类、师范类大学音乐教育为扩展,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演出团体为实践,以基层文化馆为补充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创新意味。
5.涌现新的教育家
在此时期内,国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声乐教育家以及歌唱家。这些声乐教育家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都是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些声乐教育家们的努力之下,大批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优秀歌唱家被培养出来,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继续创造辉煌。
6.形成自己的声乐体系
发展到21世纪,中国民族声乐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艺术语境。
对此,金铁霖教授客观地指出,中国民族声乐仍需要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并且要始终把握科学性、艺术性以及时代性的基本特性,只有这样,中国民族声乐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7.走出国门
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民族声乐逐渐走出国门。宋祖英、谭晶等歌唱家在国际舞台展现出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动人风采。
(二)民族声乐学派的形成
民族声乐学派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民族声乐思潮与众多实践的集中反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引领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导向。中国有56个民族,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歌唱艺术,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应该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想建立起完整的民族声乐艺术体系,形成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分别是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四者缺一不可。(www.xing528.com)
1.悠久的历史传统
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迁、文化的进步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不同民族的审美观产生影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至今日一直都在承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陆续衍生出来300多种不尽相同的音乐文化。
中国艺术院校在长期不断的发展中,培养了一众一专多能的演唱人才,他们不仅能够演唱本民族的声乐作品,还能掌握说唱、戏曲等多种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歌唱技巧。音乐源于作品,音乐的最初形式是声乐。民族音乐风格、民族情感、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审美是形成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中国声乐艺术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其主要特点是以汉语为基础,以民族情感为主题,语音清晰,声音柔和,表情动人。这是民族声乐的基本特征,其中“唱感”是民族声乐的一个本质特征。
实践证明,这些年培养的民族声乐人才一直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上活跃,并得到了各地区、各民族人民赞许。
2.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应该是十分鲜明的,同时声乐艺术风格因地区而异,艺术流派的形成代表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艺术原创性,原创性是判断一个艺术流派能否成立的主要依据。这样广义的“独特性”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音乐与其他民族声乐音乐的差别。而狭义的“独特性”则是中国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差异,它不仅不影响中国民族声乐风格的完整性,而且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风格。同时,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独创性更体现在中国音乐的内在精神与文化底蕴中。
3.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随着有关部门对我国音乐产业的重视,在学历教育的支持下,音乐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师资力量雄厚、培训方法科学、教学设备齐全、工作丰富的教育体系更加科学、系统。改革开放后,更多的优秀声乐人才走出国门,在比较成熟的训练体系下学习美声唱法,并将域外的先进思想带回国。相比之下,中国民族声乐有点跟不上时代的洪流了,范围窄、音量小、表现单一是所有民族音乐家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渐渐地,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吸收了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和特点,保留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找到了更好的切入点。
以金铁霖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家们,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之后,终于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训练体系得到完善并最终成型。一批在这种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歌唱家,如彭丽媛、阎维文、张也、宋祖英等的成功,也证明了这套体系的科学性。
4.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是建立民族声乐学校的重要依据。从古代的一些关于研究唱论的历史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是专门研究歌唱方法的,如《礼乐经》《唱法》等。古人对这些文化技能的研究进行了论述,直到今天,这些观点也非常科学可靠。这说明在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对歌唱技巧有了较高的实践和理论综合。然而,在建立我国民族声乐学校的过程中,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缺乏研究和深入探讨,或者忽视了这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只追求最终的结果。缺乏了根基就如同树根之不深,又何求叶的茂盛。因此,要建立中国民族声乐流派,必须从理论上研究中国古代声乐艺术,而不是停留在实践层面。
我国几代声乐工作者们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就是建立起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歌唱体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发展到今天,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从演唱方面来看,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歌唱艺术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歌唱家;从教学方面来看,教材、教法直至教学体系已初具规模。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已经迎来新的时期,现今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框架刚刚搭建成型,但任何一个学派、体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立起来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和不断地探索实践。而这些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对后来的艺术实践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20世纪90年代民族声乐的特征
1.古今、中西相交融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体现了两种融合关系,首先是古今的融合,其次是中西的融合,这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与进步之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明确了自己的价值定位与存在方式。具体来说,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声乐与西洋声乐、传统声乐与现代声乐在演唱方法和审美特征等方面相交融后形成的,如今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声乐艺术学派和体系,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首先来看古今的融合关系。“古为今用”体现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和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在创作、演唱、审美等多方面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等都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代表了我国这方面的艺术特色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审美风格。
再来看中西的融合关系。20世纪初,西洋唱法开始传入中国,人们对于外来声乐艺术与中国声乐艺术进行技术性结合的问题产生分歧。之所以产生分歧是源于中国当时的封建思想。“洋为中用”体现着中西结合的特征,即“拿来”,是中国声乐艺术向国际声乐艺术审美靠拢的要求,是中西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的科学性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和吸收外来事物的博大胸怀。中国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现如今中国也对于外来音乐文化的交流学习愈加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外来声乐艺术共同繁荣和谐共进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民间声乐艺术、戏曲艺术、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西洋美声声乐艺术、外国通俗声乐艺术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形式都频繁活跃在我国声乐艺术的舞台。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成果,体现着中西方传统和现代音乐审美思想的融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2.传统与时代气息共存
20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在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等各方面都不断地迈向新的阶段,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外艺术文化的交流较之以往更加频繁,中国音乐艺术走出国门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外国的音乐也将更多的传入中国。当由多元构成的20世纪音乐舞台即将拉上世纪的大幕时,当偶然音乐、序列音乐、电子音乐、具体音乐、抽象音乐、环境音乐、概念音乐纷纷出现时,声乐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的烙印和时代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至今都坚守着传统与时尚辩证统一的原则。现如今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包含的许多内容都能够体现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其艺术风格中既包含了时尚的表演形式和审美特征,又有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
先来看传统风格,它是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带有典型的中国民族传统音乐风格。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了传统声乐的许多演唱技法,这也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区别于西方声乐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如“甩腔”“带腔”“拿腔”“滑腔”“啜腔”“霍音”“锁板”“垛口”等,这些唱腔至今仍然被在保留在今天的戏曲艺术和民间演唱中,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20世纪90年代末,吴碧霞、戴玉强成为年轻一代歌唱家的“领跑人”,他们能够同时驾驭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此之后,歌手谭晶则又创造性地将通俗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完美结合起来,歌手王丽达也独具匠心地将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完美融合在一起。中国歌唱界呈现出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繁荣盛况,中国声乐艺术也在此时期内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再来看时尚气息,时尚气息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上,也就是说,时尚气息始终是与社会和时代的总体特征密切相关的。就声乐艺术而言,它所具有的时代气息,与同它所处的时代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民族声乐表演中,不管是舞台上演员的着装,还是音乐的配器效果,都具有时尚意味。以中国通俗声乐艺术为例,中国通俗声乐艺术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声乐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个性、不拘一格,且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通俗声乐作品是由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改编而来的,这也充分反映出通俗声乐表演艺术对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借鉴与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