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班级管理实施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科学班级管理实施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包括增设班级管理岗位,实现人人岗位制。废除学生干部终身制,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针对中学生心理品质没有最终形成,可塑性强、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科学班级管理实施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要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班集体目标是指班集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在各项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班集体目标是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社会期望的综合反映,是班集体工作的出发点、评价标尺和班集体的动力。如何去何制定集体目标呢?

首先,目标要有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第一,要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第二,要有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集体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个体目标反映了每个学生不同的需要兴趣和成才目标,班主任要把集体和个体目标协调起来,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集体目标,同时要善于在集体目标中包容合理的个体目标,创造达到个人目标的机会和条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调节和修正个人目标,发扬个体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班级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素质全面,个性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其次,目标要有激励性。即对每个集体成员都起促进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充分发动学生参与目标管理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订或修正,参加目标的实施完成,参与目标结果的评价。这样做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可以增强全班学生认同感,参与感与尊重感,从而激励全班学生更自觉地为班级目标服务,调动全班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赞可夫说得好:“如何把目标转化为孩子的激励力量,这就需要设置一个在孩子看来是最有兴趣的并可以实现的目标”。

最后,目标要具体、明确并易于评价。要做到这一点,每一项目标都必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计划做些什么事,要达到什么要求;第二,要规划好完成的时间;第三,要有步聚,各种目标要协调发展;第四,要明确责任,集体的目标要分工负责,落实到小组和个人;第五,要制定完成的指标,根据指标及时检查督促与总结评比。

(二)以学生的自主管理为重点

学生是班级主人,班级是每一个学生的班级,因此,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相信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具备交往、合作能力,具备自主管理能力。其次,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主要包括增设班级管理岗位,实现人人岗位制。废除学生干部终身制,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改变班长任用制,实行值日班长制。增设班级岗位,岗位多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多了,参与以后,对班级认同感增强。岗位轮换后,学生角色适应能力加强,心态调适能力提高,对管理的认识加深。值日班长制既是一种锻炼的机会,又是一种为大家服务的机会。班级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促进学生对班级管理观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管理能力。再次,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班级管理制度改变后,班主任的管理思路随即发生变化,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管理主要实施宏观管理。自主管理机制形成的基本思路:让全体学生进入到班级工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制订计划,执行决议,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让学生参与,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监督,不搞一言堂,切忌家长作风。当学生在自主管理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帮助,但不要代替,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自己独立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学会做班级主人。

(三)运用心理技巧管理班级

人的行为是在心理支配下完成的,相应的心理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那么中学生有哪些心理特点呢?中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展时期,这时身心的变化,集中表现出这个阶段的四个特点。第一,过渡性。学生在中学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都比较差。进入中学阶段后则处于少年时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反映出中学初期(少年期)和中学后期(青年初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前一时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时期,却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刚刚达到成熟时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的,他们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第二,闭锁性。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逐渐出现闭锁状态,即他们不轻易表露他们的内心世界。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有时不愿对长辈说。而且年龄越大,这个特点越明显。但中学生容易对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这是了解中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自尊性。中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自尊心强,他们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且学生的自尊心更多地表现在要求别人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待。第四,动荡性。中学生希望受人重视,希望成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他们思想单纯,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做和敢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但思维的片面性却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他们很热情,也重感情,但有极大的波动性,常常受情绪左右。他们的意志特征正处在发展中,但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够,往住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他们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性格还没有最后定型。总之,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可塑性强。

针对中学生心理品质没有最终形成,可塑性强、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www.xing528.com)

首先,对学生抱以期待。从上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他们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幼稚、半自觉、半盲目的状态。他们的自我意识虽不断增强,但他们在发现自我的同时,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师长们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成长起很大作用。对全班同学持积极肯定的期望,面向全体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而不仅仅是对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报以期望。班主任要在教育工作中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制定符合其实际,经过他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并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学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朝班主任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从而取得进步。当学生进步时,班主任要适时提出新的目标,利用学生对新目标的高期望值不断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真诚期待,合理要求,是学生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

其次,多鼓励、少批评。中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鼓励和认同,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就批评和指责,他们可能会失去信心,教师多用鼓励的话语支持他们,他们就能产生信心。“假如一个人的学习从来不受到老师的肯定、关注、表扬,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失去学习的动力就不奇怪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及时、适度的表扬,使之变成走向成功的起点。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尤其应注意方式方法。批评、惩罚学生理由要充分,并且要对事不对人,即把批评、惩罚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不允许出现侮辱学生人格的惩罚行为。批评、惩罚要与教育相结合,除要指出学生缺点和错误的危害外,还要鼓励学生想办法改正缺点和错误。总之,要让犯了错误的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上进的欲望与动力。

再次,运用成功激励。即以学生工作、学习中的成绩来激发其进取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的普遍需要。班主任可以运用这种心理,在班级中建立激励机制,激活学生内心对成功的欲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取得成功,体验成功,以激发其自信心、上进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和学习。班主任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有适宜难度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充分享受奋斗——成功的欢乐。

最后,运用同龄共振效应。有时,教师、家长对学生苦口婆心地教育,抵不上学生的同学或朋友的一句话有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同龄共振效应”。中学生有闭锁性的特点,他们的心理话以及心理障碍不爱与班主任倾诉,但常常向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敞开心扉,诉说烦恼和痛苦,以求同学帮助解脱。因此,班主任可以借助这一心理效应,让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和引导,帮助他们消除烦恼,走出困惑。

(四)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8]因此,班级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主要教师,应当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协调好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班级教育的合力

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班主任只有与家长密切合作,才能更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可采取家访、开家长会等方法,告诉家长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成长情况,提请家长应注意的事项,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

要加强与社会的协作。班主任要善于利用社会环境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第一,优化社会环境。把正面积极的影响因素或是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引进”到学校教育中来。请英模人物到校,现身说法,或播放录音录像等;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调查访问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展览等;与先进单位结成精神文明共建关系。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接触社会,寓教于乐。对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及时分析、批判,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和免疫力。第二,了解社会信息,争取教育主动。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信息源,了解社会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把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尽快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对不健康、有害的信息,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对已受不良信息影响的学生,要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矫正学生思想中的不良观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比如,对学生的“上网热”可以采取疏导方式。允许学生将周记写成网络笔记,笔记中可以畅谈上网聊天的感受,评议网络的趣闻趣事,也可摘抄网上妙语佳句。这样班主任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登录过不良网站,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才会更有针对性。班主任还可以精选一些与网络有关的活动,如文字录入比赛、计算机写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使学生的上网行为趋于理性,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舞台。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让学生明白上网除了聊天、玩游戏之外,还可以干更多有意义的事。这种疏导方式既可以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抵御网络的不良影响,其效果优于禁止学生谈网、触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