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德育过程的因素及培养方法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德育过程的因素及培养方法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育过程的进行依赖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者及其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人和团体都是教育者。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过程并非上述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德育过程的因素及培养方法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思想、政治法制等方面素质的活动。相应的,德育的过程即将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点、法律规范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转化为受教育者道德、思想、政治、法制等方面素质的过程。学校德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或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进行依赖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者及其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人和团体都是教育者。在学校如校内的教师、党组织、团队组织、学生会等,校外的如学长、社会教育机关、文化团体。教育者的主要活动是组织、控制德育过程,启发、引导、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二是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凡是接受有目的的德育影响的个人和团体都是受教育者。在学校如学生班级、少先队组织及课外活动组织。受教育者是学校德育的对象和客体,但他们是作为道德行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是在与教育影响相互作用中接受教育的。三是学校德育内容和方法,是教育者用以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中介或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过程并非上述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德育过程主要特征作一阐述,以期读者对于德育过程有一个更为本质的认识。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在个体身上,品德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等四种心理成分,简称为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它们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和作用。

“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品德规则及意义的认识。它包括品德知识的掌握、品德信念的确立和品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离不开品德认识。有了认识,人才知道为什么和怎样行动。所以,德育常常从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入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指品德情感,品德情感是运用一定的品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言行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伴随着品德认识而产生的对客观的思想道德情境的内心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凡符合自己认识和需要的就会引起满意、欣慰、愉快、亲切、自豪、羡慕、热爱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憎恶、厌烦、失望、愤怒、羞耻、内疚等消极的情感体验。品德情感在个体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品德情感一般随着品德认识而产生,同时又推动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信念,使个体对事物采取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为。所以,在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品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的中介变量,品德认识只有与品德情感相结合,才会产生品德动机,从而推动品德行为。

“意”指品德意志。品德意志是品德认识的能动表现,当人们自觉地确定品德行动的目标,凭借激活的动机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内外的困难,就能实现既定的目标,这种心理过程就是品德意志。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一种品德认识一经确立并成为稳定的走向和驱动器,就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作用,人们往往不以外部环境的影响为转移,而以内部的品德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动。意志是一种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意志薄弱的学生在行为上往往缺乏毅力,一遇到困难便动摇不前;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经受考验,坚持履行正确的品德规范,即使他犯了错误,一旦有所认识,也有毅力改正。所以,在进行德育时,除了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和培养坚定的品德信念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

“行”指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外部表现。它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客观标志。在实际生活中,品德行为的善恶、好坏或正确、错误等等,往往直接依据从一定社会或阶段的利益中引伸出来的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品德行为除需要品德动机的推动和品德意志的调节外,还需要一定的品德行为技能,它主要通过练习或实践而掌握。品德行为通过多次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会形成品德行为习惯。品德行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品德行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会自发地产生,而且十分稳定。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品德培养的重要目的。

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知、情、意、行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渗透、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全面和谐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德育经验,把德育工作的一般进行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www.xing528.com)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学生一定的道德、思想、政治、法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部德育的影响,但外部德育影响只有通过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斗争才能发挥作用。这种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内部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由于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品德结构,因而都以“自己的”态度对待外部教育影响,做出肯定的、否定的或中立的评价和选择,形成自己特有的品德内部矛盾,并以“自己的方式”解决这些矛盾,从而引起品德结构的某种变化,或形成新的品德结构,或对原有品德结构作某些调整,或使原有品德结构更加巩固和完善。教育者要自觉地运用主体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一定的教育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系列化的和不断深入的矛盾运动,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说理教育,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掌握矛盾转化的时机和条件,促进、加速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及其顺利转化,发挥其自我品德教育的作用,使其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三)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是在不断教育和修养的过程中,从旧质到新质的累积螺旋式地发展上升的。这种累积发展、螺旋上升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德育教育

任何一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决不能企求经过一两次说理教育或练习就能完成。

人的品德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凝固物。因此,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促使学生品德不断地形成和发展。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原有的品德水平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先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因此,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永无止境的。

遵循德育过程这一规律,教育者要不断组织受教育者的活动和交往,向其施加系统的和不断提高的思想道德影响,以引起学生品德内部系列化的和逐步深化的矛盾斗争,并促进、加速其顺利解决,从而促使其品德逐步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