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我国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给德育下一个准确而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德育存在不同的意见和分歧。这首先表现为对于德育概念的外延存在不同的见解。一种是狭义的德育观,这种观点认为德育和道德教育是同义词,也即是西方教育理论中所讲的“moaral eduction”。另外一种是广义的德育观,这种观点认为把德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只能是狭义的,德育的含义必须扩展,于是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法制教育通通收容在德育的门下。还有一种观点是更为广义的德育观,这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有更为丰富的外延,除了上述的德育内容外,德育还应该包括性教育、心里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的教育等内容,这种观点把德育的外延过于泛化了,以至于有人认为“德育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德育外延的不一致,导致了人们对于德育概念的认识模糊。
在本书中,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广义的德育观。我们认为,广义的德育观下的德育外延即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范围上的适合性,符合我国德育尤其是学校德育的实践状况。狭义的德育观认为德育的外延只有道德教育,这样就大大窄化了德育的外延,采用这样的观点就会使得在德育实践中无法给予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一个合适的位置,造成德育工作的无所适从。更为广义的德育观则泛化了德育的外延,采用这样的观点会造成德育工作重点不突出、任务不明确以至于德育工作容易跟风走。(www.xing528.com)
因此,在明确德育外延的前提下,我们尝试给出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照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道德、思想、政治、法制等方面素质,形成一定品德的活动。简单的说,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活动。当然,这里的品德是一个人按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德育概念进行分析:首先,揭示了德育外延的所有组成部分,即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的教育;其次,揭示德育过程中两个主客体的统一性和转化的两极性,首先是社会需要转化为教育者的品德和德育要求,其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要求,在这两级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是主客体的统一,也是互为主体、互为客体;最后,揭示德育过程中的转化,既有内化又有外化,既有塑造又有改造,才能反映品德结构及其形成与德育过程、社会生活过程之间的关系和解决其间矛盾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