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养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是教师教育研究中开始较早的一个研究领域。但迄今为止,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不同的认识。
在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中,较具影响的当首推舒尔曼(Shulman)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他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他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在这一理念支配下,舒尔曼认为教师具备的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3](1)学科内容知识;(2)一般教学法知识,特指超出学科内容之外的有关教室组织和管理的主要的原则和策略;(3)课程知识,特指掌握适用于教师作为“职业工具”的材料和程序;(4)学科教学法知识,指学科内容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的混合物;(5)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6)有关教育脉络的知识,包括班级或小组的运转、学区的管理与财政、社区与文化的特征等;(7)有关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舒尔曼(Shulman)认为在上述知识范畴中,学科教学法知识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确定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知识群,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科的整合,是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的不同的一个知识领域。
斯腾伯格(Sternberg)等人通过建立教学专长的模型来分析专家型教师的专业知识。[24]他们认为,专家和新手的差异不仅在于他们所具有的知识量上的差异,更在于知识在他们记忆中组织方式上的差异。作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组织的内容的教学法知识,即专家型的教师拥有知识以脚本、命题结构和图式的形式出现,比新教师的知识整合的更完整;此外,专家型教师还需要具备教学得以发生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的知识,需要具备有助于达到有价值的目的,但环境一般不予支持其传递的缄默知识。
对教师知识研究的另外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来字于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在70年代初期,一些研究明确提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据此主张,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从其功能出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教师的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其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并且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它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仅有所教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具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对教师提高教育效能不可或缺。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说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和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行为,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体现出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教学风格。虽然关于教师知识的分类体系具有多样化特点.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一般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个大的方面,而且三个方面的知识应该是相互结合和交融的。
1.一般文化知识
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浸透着人文精神,是一种不间断的无止境探究与完善过程。一方面,教学工作的对象是有待于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学工作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一般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在拉丁文中,“文化”(culture)一词的本义就是“培养”(cultivation)。在今天,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学校综合课程的开设以及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应具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渊博”,而且要“饱学有识”并内化为个体的人文素质,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健全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精神境界、健全的人格特质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第一,满足每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的发展需要;第二,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第三,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第四,帮助自己更好理解教育学科知识,如学习教育哲学就需要思维哲学、伦理学、社会哲学、认识论等学科的知识基础;第五,提高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教师知识越多,他在家长及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信誉就越高。
2.所教学科知识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所教学科内容知识主要包括:[25](1)内容知识,即各学科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2)实质知识,即一个学科领域的主要诠释架构与概念架构;(3)章法知识,即一个学科领域里新知被引入的方式及研究者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究的标准或思考方式等;(4)有关学科的信念;(5)有关学科的发展——最新的发展、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只要我们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才可以在纷繁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材,不仅仅是符号形式,而是给知识以生命和活力,因此,教师应是一个学者,是所教学科的专家,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教书育人。
3.教育学科知识
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业工作,仅仅通晓一门学科并非必然地使他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的专业领域毕竟是教学而不是其任教的学科。虽然教学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所依赖的教育学科知识体系还不完全具备“一种公开的、经得起公众考察和批判的方法,以便能够形成代表它这一专业的一系列独特的观念、步骤和概念,并能对它做出检验”[26]。但目前确实已存在着可以作为教学工作基础的“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系列新颖的关于教学的概念”。在教学法知识方面,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并正在产生着“无数成就”,关于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知识通过与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也“从容地发展起来”,这些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确保教师有效的履行自己的专业工作。
相关知识链接
教师必备的知识
1.有关任教学科的知识;2.有关教学理念的知识;3.有关学生与学习的知识;4.有关教室组织与经营的知识;5.有关教学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知识;6.有关特殊儿童的知识;7.有关课程的知识;8.有关评价的知识;9.有关各学科特有的教学知识;10.有关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知识;11.有关人际沟通、协调合作的知识;12.有关教学的道德与伦理层面的知识。
资料来源: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156~159。
(二)教师的专业技能
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关于教师技能和能力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的概念表述,如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学才能等。这些概念有的在意义上非常接近,有的则在层次上有所差异。
教学技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在心理学中,技能一般被分为狭义的技能和广义的技能。狭义的技能指技能的初级阶段或初级水平,即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通过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达到“会做”某件事或“能够”完成某种工作水平;广义的技能则是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即在掌握初级技能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使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教师基本功可以看作是属于狭义的教学技能的范畴,一般泛指教师具有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简称“三字”)和用普通话说话、讲课、朗读(简称“一话”)的本领,以及会制作教具、教学挂图,会编写教案、编排板书、画教学示意图,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等。广义的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technical skills of teaching),是教学技能的高级阶段,是“教学行为专业性”的重要方面,反映了教师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教学能力和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展现,这种展现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因此,对教学能力的评价需要借助于对教学行为的观察。在这里,教学行为泛指一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有的教师的行动,例如教师讲话、写板书、问问题、控制课堂秩序等行为。上述教师顺利完成复杂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完备结合则被称为教学才能。
1.关于教师技能的相关研究
1992年9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师范生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五个方面: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教学研究技能。
1990年吉林师院开始进行题为“师魂、师德、师能教育系统工程”的研究与改革,提出了合格的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师能”的范畴,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一般科技文化知识和能力;教师基本功和职业技能、能力;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基本知识和能力。
澳大利亚的特尼等人通过研究把教学技巧分为七大类。这一分类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简述如下:[27]第一,动力技巧:包括加强学生的行为,多样化刺激、入门、鼓励学生参与、接受并支持学生感受,表达温暖热情以及认识并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二,讲授及交流技巧:包括解释、戏剧化、阅读、使用视听教学辅助器具,终止、使用沉默,鼓励学生反馈,澄清、表情、速度以及有计划的重复。第三,提问技巧:包括反复集中与指导、引导,高难问题、歧异性与多样性问题以及激发学生主动性。第四,小组个人辅导技巧:如组织小型小组工作,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咨询,鼓励合作活动及学生间的相互作用。第五,培养学生思考技能:如鼓励探索性学习,指导发明,制定概念,使用刺激手法,使用角色和游戏刺激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评价与判断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第六,评估技巧:包括认识与评价学生进步,确定学习困难,提出补救办法,鼓励自我评估及组织评估讨论。第七,课堂管理与纪律:包括认识专心与不专心行为,监督课堂小组工作,鼓励以任务为目标的行为,给予指导并解决多重问题。
2.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构成
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构成:
(1)教师的教学技巧
教师的教学技巧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调控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技巧包括:第一,导入的技巧: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强化的技巧:适时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给予奖赏,强化的时机与次数必须足够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三,变化刺激的技巧:变换感觉的途径,变换交流的模式,变换语言的声调;第四,发问的技巧:训练、改善学生的反映,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第五,分组活动的技巧:组织小型的学生小组,指导咨询,鼓励协作;第六,教学媒体运用技巧:板书的设计,教具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第七,沟通与表达的技巧: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体态语言的运用;第八,结束的技巧:总结学习的表现,提出问题的要点,复述学习的重点;第九,补救教学的技巧:学生的个别辅导,学生作业的辅导。
(2)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我们认为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指教师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适当的年度和单元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来说,这方面的能力有: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等。
第二,教学实施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在一般教学情况下有效地实施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教学情境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也是多种具体能力的综合,如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技巧的能力和教学机智等。(www.xing528.com)
第三,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教学检查评价的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集资料,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判定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补救或改进教学工作能力。如设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能力,收集评价资料的能力,选择和运用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能力,分析或解释评价资料与结果的能力以及反馈矫正的能力等。[28]
相关知识链接
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三)教师的专业态度
如果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强调的是会不会、能不能的话,“专业态度”强调的则是愿不愿。专业态度要比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愿意、喜欢、向往的态度有更深的含义和更高境界,这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
1.专业理想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愿意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他们致力于改善教育素质以满足社会对教育专业的期望,努力提高专业才能及专业服务水准,努力维护专业的荣誉、团结、形象等。
相关知识链接
教师誓词
我宣誓:我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育人为本,敬业爱生;传承文明,启智求真;为人师表,弘扬正气;终身学习,勇于创新;为人民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引自“世纪承诺:2001年教师节主题晚会”
2.专业情操
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富有良好专业情操的教师,都能在实施自己教育理念的旅途中感悟个人的理解、想象、情感的价值,形成富有魅力、各有千秋的教师独特个性和教师个人风格。他必须经过从模仿到独立探索、再到独特性出现、再到教育风格的形成过程。教育风格是无可教的,无法通过外在的训练而使之技能化。因此,没有或缺乏专业情操及情感体验的教师,既不可能形成自己教学的独特风格,也不会感受到教师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而毫无情趣的教师,不仅令学生乏味,也会导致自身工作倦怠,生活黯淡失色,甚至可能成为学生情感发育的“毒化器”、品行成长的“刽子手”。
3.专业自我
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29]
与传统上强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倾向相反,在教师专业素质的态度领域,人们越来越来重视教师的自我意识或自我价值。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一书就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凯尔克特曼(Kelchtermans)则进一步用“专业自我”(professional self)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素质。他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感受具体情境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的方式。专业自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0]第一,自我意象(self-image):对“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问题的回答,可从一般的自我描述中推断出来。第二,自我尊重(self-esteem):与自我意象紧密交织在一起,是一种“评价性”自我体验,即教师对自身的专业行为和素质做出的个人评价。第三,工作动机(job motivation):是促使人们进入教学职业、留在教学工作岗位的动机。第四,工作满意感(job satisfaction):指教师对他们工作境况的满意度。第五,任务知觉(task perception):指教师对工作内容的理解。第六,未来前景(future perspective):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工作境况未来发展的期望。
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过程,是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它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方式,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4.教师的专业道德
教师的专业道德指的是教师在职业生活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国家制定的原则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在第一节中已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教师个人应恪守的职业道德,它强调的是内化过程,并将其体现在行为中,自觉达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专业道德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学过程中的专业道德、教育科研中的专业道德、教师与同事之间、教师与社会关系之间的专业道德规范等等。由于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此,下面就师生关系中的教师道德品质与道德规范进行阐述与强调。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在学校学习期间,他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前人实践总结积累的大量知识,从而缩小个体知识经验与人类认识之间的差距。但是,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主体性,来自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影响,学生并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主动地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和有条件的进行选择。学生的年龄越大,选择性越强。学生喜欢的教师,不仅是教学有方,更重要的是师德高尚,他们往往是先喜欢教师,才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保持教师的高贵品质与尊严,维系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所在。
第一,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责任是份内应做的事,责任感是自觉地把份内的事做好的心情。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感,他的人生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作为教师,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必将于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我们非要把教育简单到阿拉伯数字吗?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而言,一个教师不管你想不想、能不能做出成绩,都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每个教师一生要教多少个学生,学习又关乎到每个学生的生活、家庭乃至人生,如果教师没有责任感,那真是学生的不幸、家长的不幸、学校的不幸、教育事业的不幸。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会对学生和学校负责。教师的职业特征注定不同于普通人,他必须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因为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第二,诚实正直,为人师表。所谓诚实,是指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不虚假。所谓正直,即指公正坦率。在时代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道德受到置疑,诚实正直在某种程度上已被人们所忽略。教育是以人(学生)为工作对象的,学校是人获得知识和能力、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地方,教师守望着这方“净土”,为未来培养品学兼优的接班人。如果教师丧失了优秀的品质,何以指望能培养优秀的学生。诚实是正直的基础,教师只有诚实和正直,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榜样,不仅使孩子们敬仰,而且还“熏染”孩子们。
第三,善良宽容。善良乃心地纯洁、没有恶意。宽容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善良是宽容的基础,宽容是善良的表现。只有与人为善,才能真正地宽容、谅解他人。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各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该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稳定的整体特征,但同时又有可变性、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成长发展中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身心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增强,情感较丰富,又不容易控制自己。国外的相关研究称13~19岁的青少年是“问题少年”[31],也有人称其为“危险期”。“由于大脑重建的特殊过程,青春期的孩子们有时候的确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32]宽容、放松、爱心实质上是从成长角度看待学生和处理学生问题的一种态度。宽容意味着能够容纳、容忍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正常或“不正常”的表现。放松表示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一些“不合适”的言行举止不必太斤斤计较,爱学生是我们的职业道德。现代青少年成长过程及其环境影响与从前迥然不同,与教师在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念上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实属正常,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及其正确的行为标准传递给学生,对身体、智力、感知和社交情绪上各自有异的学生表示关切,并同他们和睦相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取得教育效能的前提。
第四,公正严格。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从教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正大光明、质朴和公道的品质,具体说来,“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籍贯、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教育好学生”。[33]教师是平常之人,有自己的心理倾向,喜爱那些聪明、活泼、漂亮、听话的学生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教师道德却要求我们喜欢自己喜欢的学生,还要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学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教师如果对学生有所期待,学生会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而教师如果对学生不公正,哪怕是教师的一点不慎和偏见,都可能阻碍一个未来人才的产生。作为教师要能超越出身、环境、社会生活所造成的自我倾向,遵循公正、一视同仁的道德原则。如果说宽容是出于爱心,那么严格则是出于责任。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负责到底,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所在,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当然,在严格要求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相关知识链接
儿童在生活中所学到的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里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儿童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大度。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爱。
资料来源:[美]黛安·E.帕普利萨利·W.奥尔兹:《儿童世界》,曹秋苹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