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直挺好奇老师所建的家长群的日常话题:是聊学生的成绩?还是谈老师的教学?于是,做了个小调查,没想到收到的家长群截图发现,很多都成了失物招领群。老师们的普遍感受是,现在的孩子比从前的学生更容易丢东西,校服、水杯最易被搞丢,操场成了失物集中地。(2019年11月20日《钱江晚报》)
在校园里,偶尔遗失物品,是属于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可是,如果丢失物品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普遍存在,老师不得不动用家长群来寻找失主,就值得深思了。实际上,不光是在中小学,笔者所在的高校中,教室里、体育馆和田径场上,也经常可以发现学生遗失的物品,做保洁的阿姨经常成塑料袋地把这些物品送往保卫处,等待学生来认领。门口保安室的玻璃上,等待认领的身份证和校园一卡通排成行,甚为壮观。
学生爱丢东西,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经济条件好,物质丰富,东西不再精贵了,所以学生不再爱惜自己的物品,保管得不仔细,丢了也无所谓。这种带有某种戏谑色彩的观点,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学生经常性地遗失物品,暴露出的是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这种能力缺失,从孩子的幼儿园时期开始,可以影响到他们大学阶段的生活,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环境下,一方面,因为担心耽误孩子的学习,家长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尤其是做家务的机会很少,物品整理、归纳和保管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年龄太小,无法自己单独去完成一件事情,所以就习惯性地帮助孩子整理物品,越位管理,孩子对家长形成了一种依赖,同样弱化了孩子对于自己物品的管理能力,需要的时候有可能找不到,丢了也没有感觉。(www.xing528.com)
自我管理能力是一种终身能力,学生个人物品管理的自觉意识不足和保管能力的低下,既会影响到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也会对于其日后的职业工作构成阻滞。可想而知,一个在工作岗位经常丢三落四,忙于寻找个人物品的职员,肯定是不会得到重用的。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是家庭的责任要到位。除了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意识地通过家务活动来锻炼个人自理能力,熟悉家庭物品的管理流程,家长还要提醒他们提前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晚上睡觉前将第二天上学所用的学习用品、水杯以及所要穿戴的衣服、鞋子,都摆放好,避免早上匆忙造成东西遗忘。家长还要让孩子多了解自己所用物品的价格,形成珍惜物品的意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保管好自己的东西。
其次,学校也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中,提醒他们管理好自己的东西,比如体育课下课、放学这些关键时间点,教师一定要叮嘱学生检查、收拾好自己的书本、学习生活用品,既能够防范他们丢了东西而毫不察觉,也避免学生回到家后再赶回学校拿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