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浙江省衢州市召开的“两会”,将握手礼改为作揖礼,也就是拱手礼;该市教育局随即也发布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礼、使用公筷、谈吐文明”纳入中小学生文明规范。有老师称,此举是“疫情下顺势继承传统文化”。
揖礼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揖礼属于相见礼,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和礼乐制度。自此,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国际通用的见面礼仪是握手。但是,握手的缺点是可能会传播某些细菌病毒。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握手就不能再普遍使用了。而中国的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相对于握手来说,既能避免病毒通过肢体接触进行传播,也同样可以实现表达问候致敬。从疫情防控的意义上说,行作揖礼确实有其合理之处。
同时,作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行作揖礼历史悠久,通过古典小说、戏曲以及近现代武侠小说等文学载体,流播甚远。因此,将行作揖礼引入校园,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知晓古人的礼仪表现方式,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尤其是衢州作为孔氏南宗所在地,“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本来就是该市的宣传标语,将行作揖礼作为一种特色地方文化,让学生了解学习,对于地方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www.xing528.com)
但是,相对于现代交际来说,作揖礼毕竟属于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方面,作揖礼的规则很复杂,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尽管现代人对待传统礼仪没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样严谨,但原则性的东西不能弄错。另一方面,中国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女性的社会交际普遍被压缩弱化,这就注定了礼仪是围绕男性为中心进行设计和开展的,因此,作揖礼实际主要是为男性所使用的,除非是特定场合,女性使用起来就应该慎重,避免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因此,行作揖礼进校园,其推行方式一定要合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其历史,理解作揖礼作为一种礼仪形式的文化背景,以及其常见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做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一点行作揖礼的基本方式,鼓励他们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这种礼仪方式,提醒自己和他人注意保持好社交距离,做好卫生防护;再次,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让教师对其进行深度教学,并把这些作揖礼爱好者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进行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相关演示。也就是说,行作揖礼进校园,其推行方式一定是科普性质的,其目的是增进学生的知识,丰富其文化涵养,千万不能采用强制性的动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要行作揖礼,弄不好就会弄巧成拙,成为社会的笑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