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专业、实效、全程化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专业、实效、全程化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师资专业化程度低,人员以兼职为主的格局需要改变。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应加强个性化指导,多采用提供个体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深层次、个性化职业发展问题,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再次,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非全程化的阶段性局限需要改变。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专业、实效、全程化

就业工作日益被重视的背景下,就业指导课成为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就业教育形式。它的开设与展开,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与帮助。但是,2019年6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73名高校在校生或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真正到了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学生依旧感到在就业方面很无助,92.1%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最希望得到的是职业发展、定位决策等方面的指导。

高校就业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获得就业能力,这包括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团队合作技能和最终获得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求职面试技能等。这些能力要求,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师资专业化程度低,人员以兼职为主的格局需要改变。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专职就业指导课教师。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大多是学生辅导员兼任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作,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他们具备比较高的专业认同,兼职队伍在这两个方面都很难做到。实际上,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完善的就业中心,成员普遍接受过专业培养,且队伍稳定,有的咨询师甚至工作了20多年,他们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基于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认同,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师资专业化水平,并专门设置一条面向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生涯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晋升路径,以稳定和培育师资。

其次,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主要以满足学生共性需求为主的单一化模式需要改变。目前,国内高校就业指导形式主要以能满足学生共性需求的讲座、网络指导和课程为主,而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形式,比如职业咨询、工作坊等开展率非常低。其中,就业指导课又沿用普通课程的模式开设,缺乏特色,课程学习理论化、学生学习学期化现象比较严重。高校一般是针对大一新生开设2个学分的课程,且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宏观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方面。(www.xing528.com)

就业指导不同于一般的课程,重在实践指导和针对性。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拿到了学分,学校确实完成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任务。然而,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与心理个性也各有不同,他们对于就业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单靠这种共性化的集中学习,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应加强个性化指导,多采用提供个体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深层次、个性化职业发展问题,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

再次,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非全程化的阶段性局限需要改变。就业指导教育实际上应该基于学生生涯发展的理念,应该贯穿他们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应该是着重于他们人生价值的引导、职业观念的培养。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除了入学的就业指导公共课程之外,往往就是帮助学生在毕业时办理就业手续,“催促”学生赶紧签好三方协议,完成任务,由此造成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既迷茫无措而又匆匆忙忙,有效的求职就业指导根本谈不上。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学校持续性关注跟进,针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就要立足于职业发展,形成早期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教育态势。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为主,使他们通过课程教育和实践模拟学习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并储备相关求职的知识技能,了解职场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条件;针对高年级学生,学校可以重点加强简历写作技能的培训,以及面试具体技巧的指导等,确保就业指导教育的深入和可持续,形成学校对于学生求职就业的指导全程化和贴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