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毁掉善意夸奖成为精神毒药

毁掉善意夸奖成为精神毒药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学生群体普遍焦虑心理严重、缺乏认同感的当下,“互夸群”提供了这样一个情绪沟通的平台,应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面对问题和失败不能立刻进行反思和调整,而是到“互夸群”里去寻找精神慰藉;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还要别人夸奖,偶尔是可以的,如果长此以往沉迷其中,就麻烦大了。但愿“互夸群”只是昙花一现,不会成为每个高校的必备社交群体,否则,就太无聊了。

毁掉善意夸奖成为精神毒药

2019年上半年,一种神奇的“互夸群”火遍全国各大高校,它们一般存在于QQ或微信群中。在这种群里,不论你发什么内容,都会收获赞美和鼓励,就连上课迟到、感冒等小事也会收获群友的夸奖。有群友甚至沉迷其中,称其为“苦涩生活的快乐源泉”。

实话实说,赞美是一种好东西,没有人能真正抵抗住被人夸赞的诱惑,毕竟,生活在烦恼的现实中,需要有人来发现和肯定自己。待在没有人注意的角落里太久,就会缺失“存在感”,容易产生被遗弃感。同时,人难免失败遇到挫折,也需要有人来安慰和关心。因此,“互夸群”产生和火爆,正是顺应了这种被人关注、被人赞扬的情感诉求。在大学生群体普遍焦虑心理严重、缺乏认同感的当下,“互夸群”提供了这样一个情绪沟通的平台,应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大学生们毕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成人了,心智成熟的特征应该是这个群体的标配。所谓心智成熟,就是一方面有了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具备耐挫折能力,遇到问题知道该找谁,遇到失败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如果面对问题和失败不能立刻进行反思和调整,而是到“互夸群”里去寻找精神慰藉;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还要别人夸奖,偶尔是可以的,如果长此以往沉迷其中,就麻烦大了。这种没有由头的互夸可能会成为“无脑吹”,善意的夸奖就会成为精神毒药,就会成为一种隐形的“精神胜利法”:现实中我失败不怕,反正群里有人会夸我。

正如上文所述,“互夸群”的流行,说明大学生情感上的脆弱和无助。在手机不离手、朋友圈日益膨胀的这个时代,他们却发现身边并没有朋友,一旦遇到问题,需要倾诉和援助的时候,却发现一个可以倾诉和求助的人都没有。这种情况,并不是时代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大学生自己的原因。没有朋友,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强大既是一个人生存的依靠,也是朋友圈稳固的基础。那些在图书馆里为未来拼命的人,会很快发现身边还有很多同样为未来拼命的人。反之,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在大学的校园里消磨了时光,既会被成功抛弃,也会被身边的人抛弃,除非身边的人和他一样无所事事。(www.xing528.com)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有人沉迷于“互夸群”,也正是因为他们害怕孤独,不敢独自面对生活的一切。岂不知,真正优秀的人是根本不害怕孤独的,一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所处的级别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社会生存根本法则。笔者曾经带过的专升本学生回到母校来做招生宣传,和我聊了她读本科的感受。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读高职专科的时候,害怕被孤立,喜欢扎堆去吃东西,去玩。读了本科以后,大家都是非常珍惜努力得来的学习机会,各有目标,或者准备考研,或者准备考公务员、教师资格等,都是各自忙碌,并不会产生被疏离的感觉

聪明的人在跌倒后就会立刻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只有孩子或者愚蠢的人才会赖在地上,放声大哭,以期求得他人关注。但愿“互夸群”只是昙花一现,不会成为每个高校的必备社交群体,否则,就太无聊了。西塞罗说过:“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