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海拔2900米的海嘎小学,老师顾亚带领学生们弹吉他,敲架子鼓,热烈的节奏燃翻了寂静的大山。顾亚,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组建过乐队,2016年来海嘎小学教书。看到山区孩子内向自卑,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乐器,慢慢又组建了校园摇滚乐队。现在,摇滚音乐让这里的孩子们更加阳光和自信。(2020年6月19日澎湃新闻)
基础教育必须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从理论上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学校,都应该能够满足就近入学孩子的教育需求,让他们诗意地走在教育之路上。但是,现实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却是不断地向城市积聚,造成了乡村教育的发展整体滞后。客观地说,这种滞后,不仅包括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弱化,还体现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上。
相对于城市的孩子而言,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乡村孩子的知识视野和人生经历相对贫乏,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显得单调。这种不足,折射到他们的行为中,就是不够自信,不够阳光活泼,不够主动积极,无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表现得都很明显,这显然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文化资源普遍匮乏的情况下,依托教育的力量,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改变他们内向的性格,增加他们的人生自信,助力他们成长成才,就成为一种必然。
音乐专业毕业的顾亚老师,执教山区小学后,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推及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演奏乐器,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用音乐唤醒孩子们封闭的内心世界,用摇滚的精神改变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勇敢表现自我,积极实现自己的价值。顾亚老师的这个举动,展现了乡村教育活力充沛的另一面,彰显了乡村教育的诗意之美。(www.xing528.com)
海顿认为,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任何时候,音乐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催化剂,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在书本知识体系之外,构建起一个和社会文化沟通联系的桥梁。而且,在他们了解音乐、热爱音乐的基础上,这种沟通联系会让他们产生极高的自我价值认同。海嘎小学的孩子们在能够演奏乐器,能够组成乐队,能够用摇滚乐展现自己的才能之后,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他们通过音乐,既让人们了解了他们,也更多地了解了外部世界。可以想象的是,这一段学习摇滚乐的经历,将会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人生财富。
2018年,“80后”山村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孩子一起登上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吟唱了由他谱曲的古诗《苔》,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共鸣。《苔》最早诞生于讲台。梁俊发现山区的孩子比较胆小,就像苔生长在角落里,没有人注意到他们。他在讲台上读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突然想到这些胆小的孩子,生命中依然充满力量。于是,他将古诗镶嵌于旋律之中。站在央视的舞台上演唱了《苔》之后,梁俊教过的学生们自信地表达,“要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正是音乐的作用,让这些乡村的孩子们,突然打开一扇人生的窗户,突然间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