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的李女士是不幸的,她辛辛苦苦把唯一的儿子拉扯大,还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儿子贝贝两年前却不幸在打羽毛球的时候猝死离世,这让她心痛不已。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儿子离世后,20个儿子生前的同学自发承担起照顾她和丈夫的责任。(2016年2月21日华商网)
根据记者提供的信息,李女士的儿子贝贝出生于1983年,那么照顾他父母亲的这帮同学也应该在三十二三岁的样子,这正是一个人已经在社会立足忙碌,心智基本成熟,开始勇于承担的年龄。我们应该为贝贝这帮爱心满满的同学点赞,他们不仅付出自己大量的时间陪老人过年过节,带他们外出旅游,嘘寒问暖,为他们驱除内心的孤独,而且为全社会树立起一个值得敬仰的公益标杆和道德范例。
德育是国民教育整个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关系到人才的健康成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长期以来,高校注重以德育人,通过课程教学等手段,做了大量的努力,尽力引导学生成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一个有社会公益爱心的人,一个愿意扶危济困的人。贝贝的这帮同学,正是在这种德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的这些善行正是学校这种努力的结果。
道德的形成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学校德育不但不能急于求成,而且还要注意德育的方式与效果,否则只能事倍功半。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道德的建设上偏重于道德说教,而忽视对教育对象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以教育对象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单纯以考试的方式,而不是以观察学生实践的方式,检验思想品德修养课程的学习结果,容易导致课程教学流于空洞的说教,从而收效甚微。(www.xing528.com)
“风物长宜放眼量”。检验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要看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实践的需要。以德育人,是强调教育对象进入社会后,能否将自己的品德修养融入自己的工作生活,认真工作,善待他人,积极回报社会。因此,对于学校德育成果的认定,其实是在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的。只要德行高尚,他们也许一辈子都会默默无闻,不会有惊人之举,但是他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友爱社会的人。反之,无论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课程学习成绩多么好,当他走入社会后,做出危害社会与他人的事情,学校以德育人的目标仍旧是失败的。
德育是一个“慢火微炖”的过程,需要通过时间与实践来检验教育的成果。所以,我们要具备足够的耐心,运用各种可行的手段,而不单是理论说教,为学生创造机会,或者等待学生到生活中体会并实践道德的美感,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才培养范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